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孫遲悅 香港報道
1月14日,在第18屆亞洲金融論壇“共建可持續未來投資”主題對談中,國際金融公司(IFC)首席投資官于家娣表示,在投資氣候領域,各國公共金融正面臨較大壓力,并承擔著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因此,需要私營部門的支持。吸引私營部門參與是IFC的主要任務之一。盡管私營部門投資者有意愿投資,但常因難以找到具備可融資規模的項目,以及在融資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而猶豫。
于家娣提出,IFC對此有幾項解決方案:一是開發可融資項目,降低信貸風險,通過融合金融手段降低投資者信用風險;二是擴大融資工具包,涵蓋綠色債券、藍色債券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市場,以吸引私營部門投資者;三是注重能力建設與標準設定,IFC參與綠色債券投資原則的設定及藍色債券指引的編撰,并在客戶能力建設方面,依據六項主要環境表現標準,逐條協助客戶達標。
于家娣認為,作為世界銀行的五大組成機構之一,IFC致力于人力資源、氣候改善、醫療建設、食品安全和數字化等多個重要領域。在氣候變化方面,IFC采取三個層面的做法:一是專注于減少碳排放;二是投資于循環經濟項目,如在泰國、菲律賓的馬尼拉開展的海洋塑膠回收項目,以及在越南和中國的電池回收項目;三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在馬來西亞的生物能源項目和在印度的氫項目。此外,IFC還發行長期的綠色債券、藍色債券以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
于家娣指出,鑒于全球醫療供應鏈存在弱點,醫療供應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IFC推動供應鏈從全球化向區域化甚至本地化轉變,并幫助客戶積極建立本地生產能力。在職業訓練方面,IFC鼓勵教育機構與企業和公司合作,開發課程以提升人們的就業能力,關注就業的可持續性,并致力于緩解農作物浪費、全球物流問題以及解決全球危機。同時,數字化也是IFC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