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202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將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筆者認為,2025年是商品房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期,需要乘勢而上,徹底鞏固穩定的預期和態勢。
樓市止跌回穩態勢已成,但基礎仍需夯實
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國商品房市場經歷了“先季節性反彈、然后明顯下探、四季度觸底企穩”的態勢。分季度來看,一季度環比2023年四季度下降15.82%,二季度在春節后季節性反彈的帶動下,環比增長11.38%,三季度環比下降11.41%。9月底明確了止跌回穩的新基調,9月29日后啟動“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等增量政策,四季度環比增長約10%。
從單月來看,根據住建部監測數據,2024年10月、11月新建商品房交易網簽面積連續2個月同比、環比雙增長,止跌回穩跡象明顯。重點城市年底翹尾行情更明顯。
如果看二手住房市場,止跌回穩的趨勢更明顯。根據克而瑞的數據,在2023年高增長的基礎上,2024年四季度,35個重點監測城市的二手住房成交面積預計為6669萬平方米,環比上升23%,同比增長28%。2024年全年二手住宅累計成交22615萬平方米,同比正增6%。35個重點城市二手住房占全部住房交易的比重,從2023年的53.7%增長到2024年的61.3%。
考慮到存量時代下居民購買二手住房的普遍性,將新建住房與二手住房交易量加總來看,全國商品房市場止跌回穩的態勢已形成。不過,止跌回穩的基礎還待進一步夯實。
首先,止跌回穩的范圍不均衡,一線城市,成都、杭州等重點城市回穩跡象更加明顯。其次,庫存存在壓力,根據克而瑞的數據,2024年11月末,百城在售新房去化周期達26.7個月,環比降2%,同比上漲26%。再次,銷售端回穩傳導至前端開工和土地市場還待發力。比如,全國新建商品房累計新開工面積跌幅連續兩個月擴大,2024年1~9月、1~10月和1~11月分別為-22.2%、-22.6%和-23.0%;根據中指院的數據,300城1~11月土地出讓面積同比下跌21.5%,跌幅比2023年全年跌幅(-16.1%)大。最后,從高頻數據看,受歡迎的新房項目去化后,市場有慣性回落的態勢。
2025年是商品房市場止跌回穩關鍵期
住建部明確2025年將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俺掷m用力”的用語,意味著回穩的基礎還待夯實。具體措施上,一是著力釋放需求,主要是把“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各項存量和增量政策堅決落實到位;二是著力改善供給,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
目前看,2024年9月底以來一攬子政策發布實施以后,傳統的在需求端紓困,如降低按揭首付和利率、收縮住房限購范圍、降低交易稅費、加大公積金扶持等旨在“降門檻、降成本、提預期”的政策空間已收窄。接下來,關鍵是要落實前期部署的增量政策。比如,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進貨幣化安置,在新增100萬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城中村改造規模。再比如,推進存量低效閑置土地盤活,推進收購存量在售商品房做保障性住房等,政策上也明確了可以應用專項債、專項借款、再貸款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推動存量盤活。
這些增量政策多為2024年5月17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的部署,但后續落地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無論城中村改造及貨幣化安置,還是推進存量土地和房屋盤活,均需要住建、財政、自然資源、發改、金融等多部門協作,涉及具體項目“申報—審批—投放”等多個環節。比如,新一輪城中村改造擴大到300個地級市,但最新要求改造項目要嚴格落實“一項目兩方案”,即每個項目都要制定完備的征收補償方案、資金平衡方案等。由此,一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從項目入庫到規劃設計和審批,再到投融資落地,最后到拆遷安置等,不僅周期非常長,而且兩個方案還要得到各方認可。
另一方面,無論城中村改造,還是存量物業收購收儲,都需要確保申報項目的資金在投入產出上是平衡的,這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投放專項借款和再貸款的依據。但是,商品房市場止跌回穩的基礎還需要夯實,購房需求波動性較大,各項成本(城中村改造成本、收購存量物業的成本)還在高位的情況下,市場化原則導致資金投入的意愿受阻。
但同時,結構性需求潛力還很大,比如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的需求,居住在城中村中的新市民、年輕人扎根城市的需求。對于城中村改造來說,拆除重建、拆整結合和綜合整治等三種改造模式,圍繞拆遷安置、土地整合、市政設施補短板、保障房建設、商品房項目開發等,都有巨大機會。此外,近年來產業結構變遷和就業環境變化,待保障人群有所增加,保障性住房缺口較大。經過近三年調整,存量土地和房屋價格降到低位,供需匹配就能產生增量需求。
為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存量盤活,除創設新的金融產品,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用于城中村拆遷安置、存量收購收儲之外,規劃、土地等方面也應出臺扶持政策。比如,片區改造容積率調劑、未開發土地調整規劃條件,包括降低商辦和車位比例、調整容積率或用途(商辦改住宅、改租賃等);業主單位不愿開發的,可流轉出去,政策上提供帶押過戶、預告登記轉讓、土地分宗等。
加大樓市政策創新力度
與傳統的政策相比,上述政策需要多部門協作,流程環節多,要求資金平衡,需要探索新模式。對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的工作時,提出系統集成、協同配合。目前來看,各部門基于政策導向一致性的激勵和協作機制還待完善,這項工作也進入到行政績效考核中。
在供給端,除了存量盤活,還包括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目前,市場止跌回穩的基礎之所以還待夯實,與在售庫存規模大,開發商為了保交付、保資金鏈而折價出貨有關。根據克而瑞數據,盡管2024年10~11月商品房銷售端好轉,但11月末百城新房去化周期高達26.7個月,同比上漲26%。如果將已開工未批售部分算在內,庫存壓力不容小覷。
因此,2025年各地要嚴格落實控制增量的政策,根據在售庫存、在建庫存、土地庫存等消化周期,決定新房批售規模、開工節奏和供地水平。凡是庫存消化周期較大的,就要控制批售、開工和供地的節奏和規模。當然,無需全市一刀切來推進這項工作,可以劃分行政區域或片區,結合區域內商品房供需總量、結構(不同戶型)的動態變化,精細化地調整供給端。
政策制定要精細化,這是未來商品房市場止跌回穩的保障。比如,即便交易量對價格止跌有積極效果,但如果開發商大量推出工抵房、二手房市場大量產生法拍房,而這些房子的價格大約為一般市場交易價格的八折,這不僅會下拉房價,而且也對市場預期造成沖擊。因此,在收購存量在售新房時,可以優先收購那些可能會產生工抵房的新房項目;收購二手房做保障性住房時,也可以收購法拍房,這樣做不僅能降低收購的成本,還能達到穩房價的目的。
根據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這是2025年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會議明確了2025年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5項重點工作:一是著力優化和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加快發展保障性住房;二是推動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新機制,促進供需平衡、市場穩定;三是有力有序推行現房銷售,優化預售資金監管;四是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五是完善房地產全過程監管,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
近期的紓困政策,不管是存量政策,還是增量政策,旨在穩定中短期商品房市場。要徹底實現止跌回穩,必須要訴諸長效機制構建,這就是新發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新發展模式能提高供給的有效性,匹配新增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新發展模式能夠避免舊模式下的諸多問題,比如供求錯配、供應成本高、貨不對板、配套設施差等,從而提振市場的信心。
當然,這些改革事項不一定在2025年全面推進,但部分改革事項必須要有實質性的進展,讓市場看到商品房市場改革的前景,增強市場對止跌回穩的信心。比如,探索現房銷售提了很多年,但據調研推進進度不理想,直接原因是開發商積極性不高。筆者認為,關鍵是政策加大創新,如降低土地出讓底價,確保凈地出讓、拿地即開工,現房項目直接進融資“白名單”等。
在提高開發商參與現房開發銷售的積極性,降低現房開發成本的同時,城市政府和開發商這兩個層面,都要做好“以需定供或定建”,掌握現房需求的潛力。城市層面,在土地供應時,要掌握片區內現有及未來供應的住房產品競爭態勢、消化情況,判斷現房需求潛力,以此作為供地和項目規劃的依據;房企層面,要根據同期新房銷售情況,掌握現房的空間和產品模式。
總之,2025年是商品房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期,需要乘勢而上鞏固回穩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傳統紓困政策應出盡出的情況下,2025年除繼續落實這些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以政策取向一致性,實現部門間系統集成、協調配合,從而落實增量政策。在市場端,一方面開發商要善于發現需求,打造低成本、配套好的“好房子”,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對難去化的項目推進公共設施補短板、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匹配需求端的訴求。同時,各地要通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動教育均等化留住人口,培育可持續的住房消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