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cyqm8"><nav id="cyqm8"></nav></rp>
    <b id="cyqm8"></b><b id="cyqm8"><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b><big id="cyqm8"><b id="cyqm8"></b></big>
    <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
  • <table id="cyqm8"></table>

  • <dd id="cyqm8"><input id="cyqm8"></input></dd>

    專訪上海交大陳憲:深圳應把更多科研機構設在企業里,按市場化機制運營

    2024年01月30日 18:21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陳思琦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2023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優必選敲響開市鑼,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2024年1月5日,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掛牌上市,成為新年在港上市“第一股”。

    承包了港交所2023年“大軸”和2024年“開門紅”的兩家企業,均來自深圳,成為深圳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最好佐證。

    1月30日,深圳市七屆人大五次會議正式開幕。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1880.5億元、增長11.8%,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4.9%、居全國第一。

    “創新的本質是試錯,成功率很低,試錯成本很高,只有企業能為成本‘買單’。” 據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解讀,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存活和發展的前提是利潤最大化。試錯為對,企業會在創新中獲得超額利潤,機會成本相對較低。

    日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置于2024年經濟工作九項任務之首,意味著產業能級的提升將越來越依靠前沿創新。

    陳憲認為,這要求深圳的廣大科技型企業沿著市場化的邏輯,加快從單純的“試驗開發研究”轉入“應用基礎研究”。政府則要完善高科技企業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退稅制度和補貼制度,建設和配置更多更高質量的科研裝置和公共技術平臺,并加大為人才創新環境配套服務的投入。

    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要培育一批貫通創新鏈、產業鏈的新型研發機構,甩掉“卡脖子”的手,突破“小院高墻”封鎖,鍛造科技創新“硬核力”。

    陳憲建議,新型研發機構應更多建在企業里,按市場化機制運行。大院大所投入人才、企業投入資金,由企業家主導資源配置,創新的效率將會更高。

    (陳憲/受訪者供圖)

    只有企業能為創新成本“買單”

    南方財經: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4.9%,今年也要鞏固提升“6個90%”創新優勢。由企業擔任創新主體有何優勢? 

    陳憲:由企業擔任創新主體的優勢在于,從試錯成本、激勵機制和創新效率三方面看,企業自主創新的效率比大院大所單純的科技成果轉化更高。

    首先,創新的本質是試錯,成功率很低,試錯成本很高,只有企業能為成本“買單”。大院大所的創新模式是由政府提出需求,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接課題、解決需求。高校還承擔培養人才的責任,而政府的錢來源于納稅人,只能“引導”創新,大規模投資研發是做不到的。而企業是營利性組織,其存活和發展的前提是利潤最大化,尤其是長期利潤最大化。試錯為對是小概率,但試錯為對,企業會在創新中獲得超額利潤,機會成本相對較低。

    第二,企業和大院大所激勵機制的內容和強度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通常有著制度化、體系化的激勵措施,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獎勵,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院大所通常激勵教授拿項目、發文章、評職稱,部分教授基于商業頭腦和興趣,可能會和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做轉化,但有些教授覺得發完論文,目的就達到了。

    第三,企業對創新效率的要求比大院大所更高。大院大所的創新模式本質上是一種集中決策,由上層決策后一層一層往下分。企業創新是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分散決策,大家都要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因此企業是最講求效率的組織,能敏銳感知到市場想要什么,并通過有效配置和整合資源,實現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最好的研發成果。

    南方財經:長期以來,企業出于盈利的考量,創新活動集中于成果轉化和規?;a,即創新鏈的中后端。企業有何動力參與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

    陳憲:以深圳為例,因缺少大院大所資源,深圳科技創新的主體一開始就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涌現了華為、比亞迪等行業龍頭。這些企業的特點,是在某一領域很突出,比如華為做通訊設備,比亞迪做新能源汽車、電池等。

    企業最開始是做應用研究,更關注成果轉化和規?;a。但隨著企業在專業領域積攢了強大的經濟實力,產品技術也往高端化發展,就有需求,也有條件去補足應用基礎研究的短板。沿著市場化的邏輯進入應用基礎研究,補出來的成果和市場、和產業也更能匹配。

    對企業來說,做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財務成本或許更高了,但機會成本較低。畢竟像華為、比亞迪這樣的頭部企業,講求的不是一時的市場份額,而是在技術上不斷引領行業發展;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比如有些企業成為比亞迪的配套,有些成為比亞迪配套企業的配套,層層形成產業鏈,大家都能在鏈上找到位置。

    南方財經:企業參與應用基礎研究,一大難題在于資金。從政策端,對企業應有怎樣的傾斜和激勵機制?

    陳憲:第一,對投身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高科技企業,政府應建立更大力度的退稅制度和補貼制度。

    第二,要為企業配置更多高質量的大型科研裝置,打造公共實驗平臺。建設之前,要對區域內的科技型企業開展充分調研,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同時把握科技發展動態,使大型科研裝置既能減輕企業投入,又能提高企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質量,滿足企業研發新產品、新服務的需求。

    第三是設立專項經費,在重要的科創園區加大對人才創新環境配套的投入,包括保障性住房、交通、餐飲配套等。

    鼓勵將科研機構設在企業里

    南方財經: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深圳路徑,培育一批貫通創新鏈、產業鏈的新型研發機構。大院大所與企業在利益追求、運行機制等方面均有差異,如何更高效地合作? 

    陳憲:現有200多位在世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有30多位都有與企業合作乃至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其中不少學者通過創辦企業促進基礎研究轉化。

    因此,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要雙向奔赴、共同作為,要鼓勵在企業建設,并由企業主導更多更高質量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設在企業里,是利用了企業能承擔試錯成本、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和效率的優勢。大院大所投入人才、企業投入資金,按企業的機制來運行,由企業家主導資源配置,創新的效率也會更高。

    對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說,要解決“破唯”的問題,不再唯論文、唯職稱,而是建立全光譜考核。要允許研究人員在企業主導的機構中獲取正常收入或兼職收入。除了發論文,對成果轉化、教授創業也要有不同的考核辦法。在知識產權等問題上,則要把邊界劃得更清楚一點。

    南方財經: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企業自主創新,會對疏通堵點起到什么作用?

    陳憲:我國一直存在高儲蓄率的情況。對中低收入群體而言,儲蓄主要為了應對未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對中高收入群體而言,高儲蓄代表了潛在需求,他們有購買力,一旦有好的產品和服務,就有機會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消費)。

    企業自主創新是一種供給創新,即通過自主創新改善和提升企業的供給能力,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滿足新需求。

    一個方向是使新產品、新服務往高端化發展,滿足中高收入人群需求;一個方向是降低新產品、新服務的獲取成本,滿足中低收入群體需求。通過企業自主創新,供給和需求兩端被打通,從而實現擴大內需,疏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

    同時,研發新產品、新服務也有利于提升中國產品的出口能力,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rp id="cyqm8"><nav id="cyqm8"></nav></rp>
    <b id="cyqm8"></b><b id="cyqm8"><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b><big id="cyqm8"><b id="cyqm8"></b></big>
    <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
  • <table id="cyqm8"></table>

  • <dd id="cyqm8"><input id="cyqm8"></input></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