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李莎 北京報道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分析研究2024年經濟工作時,總基調除了延續了去年提到的“穩中求進”,同時提出“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先立后破”意在避免“一刀切”,意味著后續在經濟工作的總體推進中,新機制與新模式的建立的優先級將顯著提升,破舊工作和破舊影響將會有所控制,在防范經濟失速風險的情況下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結構性改革。目前中小銀行、地方債、房地產風險整體可控,化解風險工作或將更加溫和穩健。
“先立后破”防范失速風險
相比往年的政治局會議,“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是對于下一年經濟工作總基調的新措辭。按照慣例,在政治局會議召開之后不久,將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領域重點工作進行部署。
“穩中求進和以進促穩中的兩個‘穩’的含義是不同的?!?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穩中求進,是以短期內的“穩”來推動中長期的“進”,即通過宏觀政策調節來確保短期內經濟平穩增長,在此基礎上來逐步推進中長期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耙赃M求穩”新提法是以短期內加快“進”來實現中長期的“穩”。 目前提出“先立后破”,是“穩”和“進”的結合,一方面通過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來避免舊動能失速來確保短期的“穩”,另一方面通過加快經濟轉型來啟動新動能來實現長期內的“穩”。而且強調“立字當頭”,其實踐意義就是要把完善既有的體制機制放在首位,接下來在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可能會出臺全方位深化結構性改革來推動高質量增長。
實際上,“先立后破”并不是首次被提及的工作方法論。早在2021年7月,政治局會議提到“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累積問題化解期、新興動能培育期、經濟轉型陣痛期帶來的‘新三期疊加’,意味著改革和宏觀調控的難度加大,而先立后破有利于降低‘新三期疊加’帶來的失速風險。”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目前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新動能的支撐,例如從投資為主轉向消費為主,從傳統產業轉向高科技產業,從關鍵領域被“卡脖子”到補鏈強鏈、自立自強等。但累積問題的化解和新興動能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期間可能面臨經濟轉型的陣痛,例如新舊動能未及時接續、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相比債務驅動的規模擴張難度更大、產業轉型升級過快帶來的新舊公司與崗位更迭等,都是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先立后破”首次提置于總基調的地位,表明經濟規律指導邊界進一步拓寬,新舊動能轉換關系得到高度重視。一方面,近些年我國結構改革與部署調控取得顯著成效,高水平制造業與服務業等增量表現較為亮眼。另一方面,傳統資源、制造業與基礎服務業仍然在周期中展現了堅實韌性,對總量貢獻功不可沒。中小銀行、地方債、房地產風險整體可控,化解風險工作或將更加溫和穩健、久久為功。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也表示,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在短期內都很難有效緩解,各項擴大內外需求的支持政策力度不能放松,以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同時,還要努力推進一些重要改革事項,比如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打破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各種隱形壁壘和隱形歧視等。通過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來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也能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房地產領域重在“慎破”
2021年以來,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行業持續偏弱運行,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化解方式,都是接下來 “先立后破”所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在以高新技術制造業等為代表的新動能全面壯大之前,作為傳統經濟增長動能的代表,房地產行業不能下行過快。”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王青看來,房地產的“立”與“破”,關鍵是要把握好次序和力度,否則伴隨房地產行業過快下行,進而對投資、消費信心形成全面沖擊,宏觀經濟會出現總需求不足問題,新動能行業也會因訂單不足而減速,房地產市場風險還可能會蔓延至金融、財政等領域,甚至有可能釀成系統性風險。
回到房地產行業本身亦是如此。作為當前房地產行業的主體,商品房市場長期以來存在房企“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經營、資產負債快速擴張、一些城市房價過高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房地產專委會主任王業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房地產領域的“破”是要打破過去“三高”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傲ⅰ敝饕窃诠┣箨P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推動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三大工程”建設,建立起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但在‘三大工程’行業占比達到一定水平之前,要遏制商品房市場過快下行的勢頭。這是避免房地產行業整體過快下行的一個重要發力點?!蓖跚嗾f。
王業強也認為,房地產的“破”必須建立在“立”的基礎上,在確保房地產市場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通過新舊機制并行,在市場穩定的條件下逐步由舊的制度機制過渡到新的制度機制。
從“保交樓”政策推出,到修復地產融資的“三支箭”政策,再到今年各地全面推進“認房不認貸”、陸續放開限購限售、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房地產政策持續優化,但政策環境仍然偏緊。
在王青看來,政策寬松力度相對較弱,是本輪房地產下行周期明顯超過以往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這在當前房貸利率持續處于偏高水平等方面集中體現出來。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當前政策以“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為目標,并“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時候,地產政策還需往寬松方向做較大幅度調整,才能真正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要求。
“地產政策(尤其是地產開發商的融資政策)接下來會往寬松方向走多遠,高度影響2024年我國經濟的走向,以及各界的預期和信心。”徐高說。
王青判斷,在明年將著手推進“三大工程”的前景下,房地產投資降幅有望收窄至-5.0%左右,房地產行業低迷對宏觀經濟的拖累效應趨于收斂。但這也意味著2024年房地產行業出臺強刺激措施的可能性在下降,房地產行業將繼續處于調整階段。這也是12月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2024年要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一個原因。
著眼于引導房地產行業實現軟著陸,王青認為接下來政策面要在需求端繼續用力。一是在因城施策原則下,有序放松一線及重點二線城市限購措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繼續引導新發放居民房貸利率下調,這是扭轉樓市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一招;三是通過全面推行“帶押過戶”等方式,進一步激活二手房市場,同時部分地區可以考慮對房地產交易環節實施更大幅度的稅費減免。
在供給端,王青認為,當前的關鍵是要切實加大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力度,有效緩解重點房企信用風險。這對現階段改善市場預期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王業強認為,房地產領域防風險是政策優化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如房企債務風險、期房爛尾風險。因此,要做好“保交樓”工作,加強對房企的預售資金監管,防止期房爛尾,保障購房者的合法權益;也要防止健康房企出現流動性緊張,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這也是政策優化調整的重要內容。
新動能需要兼顧“穩”和“進”
除了在體制機制,新動能、新產能的培育以及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也是“先立后破”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以汽車行業的新能源轉型為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1-11月,汽車產銷均實現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至30.8%。11月當月的新能源汽車產銷更是首次共同超過百萬輛。2023年汽車出口有望達到48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我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轉型大潮中的亮眼表現從2020年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汽車行業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時候,我國近期經濟表現仍顯疲弱,也恰恰說明了我國宏觀政策既要推進‘立’,更要防止‘破’。在市場已經做好了‘立’的時候,我國宏觀政策需要糾偏不恰當的‘破’,守住中國經濟的存量,同時促進‘立’,培育更多的新增長點,我國經濟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之要求。”徐高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也指出,中國外貿在明年的恢復應該會顯著好于今年,但目前表現亮眼的“新三樣”可能會在明年遭遇貿易摩擦和貿易沖突。當務之急是要解決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形成有序出口的協調機制。
“如果‘新三樣’賣不出好價格,企業就無法獲得更多的經濟剩余,缺少研發資金來源,更無法推動中國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走向高增值。所以,一定要警惕產能無序擴張,建立公平競爭、有效發展的國內秩序是中國現在必須下功夫解決的問題。”張燕生說。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已經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今年9月份召開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之后,廣東、江蘇、河南、江西、陜西、重慶等多地已經相繼召開推進新型工業化相關會議。
比如,河南明確要抓好傳統產業提質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搶灘占先和產業基礎能力建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等;重慶將進一步加大本地企業培育,加強優質企業招引,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浙江將大力培育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高端軟件、智能物聯等優勢產業,全力搶占人工智能、先進計算、數據要素等新賽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新型工業化之“新”體現為數字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主導的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這要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黃群慧進一步提醒,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技術升級轉型會帶來的就業崗位轉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要注意避免現代化進程中“極化效應”,不能一味地單純從技術轉型升級、制造業高級化考慮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技術創新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還必須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新型工業化應該是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的、包容的工業化,在推進制造業高級化、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要注意到這個過程的包容性,使得更多人群參與到新型工業化進程,同時通過分配制度的完善使得全體人民都能夠分享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