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黃浩博 梁施婷 廣州報道
2月19日,讀懂廣州高質量發展論壇開幕。論壇以“廣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方位和路徑選擇”為主題,廣邀權威智庫、政府部門、企業協會、金融機構代表齊聚一堂,為廣州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本次論壇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支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作為執行單位。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制造業是工業的軀干、經濟的基礎、民生的保障,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因此以實體經濟為主體要求保持制造業一定比重。
然而,自2011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現了較大幅度回落。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時達到32.5%的峰值,并且自2011年開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26.3%,9年時間下降了5.8個百分點。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制造業占比會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地過快過早,至少應該等到整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就出現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存在著未富先衰、未強先拐的情況,接下來要著力延緩下降的趨勢。”黃奇帆表示。
黃奇帆指出,在制造業占GDP比重達峰并開始逐漸下降時,為保持工業發展的勢頭,務必加大研發投入,使創新能力成為工業制造業的第一動力。其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是新形勢下適應新科技革命要求、打破各種脫鉤斷鏈圖謀、謀求科技自立自強的有效手段。
“以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加上全產業鏈制造業優勢,只要有一點創新創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勢’形成新的產業藍海,反過來為技術應用、技術集成、技術迭代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黃奇帆說。
在他看來,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在制造業。“廣州是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開放前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舉足輕重。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廣州責無旁貸、不可或缺?!秉S奇帆說。
如何推動廣州成為引領廣東甚至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鋒?
黃奇帆建議,廣州應重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前瞻性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圍繞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二是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大力發展為制造業產業鏈提供研發、設計、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應用等生產性服務業;用好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平臺作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在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新模式新業態中擦亮“千年商都”的金字招牌。三是推動制造業綠色化。聚焦“雙碳”目標,搶占先機,加快形成世界級清潔能源產業鏈集群,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源。
演講原文:
弄潮兒要向潮頭立——在讀懂廣州高質量發展會議上的講話
各位同志,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黨的二十大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按照今天會議的主題,我想就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這些新要求結合廣州市的實踐,談一點我的學習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以實體經濟為主體要求保持制造業一定比重
制造業是工業的軀干、經濟的基礎、民生的保障,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制造業發展存在兩個突出問題。
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1年以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時達到32.5%的峰值,并且自2011年開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26.3%,9年時間下降了5.8個百分點。注意到全球主要工業國家如美、德、日、法、意、英、韓等,制造業比重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都是在邁入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生的。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比重前幾年從達峰到下滑,幅度明顯更大、速度明顯更快。近兩年,制造業比重稍有回升,2021年升至27.5%,2022年繼續提高到27.7%,但尚不穩定。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判斷:一是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制造業占比會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地過快過早,至少應該等到整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就出現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存在著未富先衰、未強先拐的情況,接下來要著力延緩下降的趨勢。
二是相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制造業占比不宜過低。無論如何制造業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再加上10%左右的采礦業、電熱氣水和建筑業,整個第二產業在2035年前應該保持在35%以上。不能走美國等國家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不足18%的極端。
三是在制造業占GDP比重達峰并開始逐漸下降時,為保持工業發展的勢頭,務必加大研發投入,使創新能力成為工業制造業的第一動力。
就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研發投入超過制造業產值的3%-4%、保持“0到1”基礎研究創新投入占總研發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業創新領先的獨角獸企業占資本市場市值的30%以上,是制造強國的標志現象。
四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伴隨著一定比例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占GDP比重逐漸下降過程中,與制造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從現在的25%左右逐漸增大到50%-60%。當這四方面條件都已經滿足后,以制造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實體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65%左右。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中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經濟總量也將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走向全球第一。
二、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其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是新形勢下適應新科技革命要求、打破各種脫鉤斷鏈圖謀、謀求科技自立自強的有效手段。
從需求端看,中國有規模龐大的單一市場,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在不斷升級換代,這將為本土創新提供作為肥沃的土壤。
從供給端看,中國有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工程師隊伍,有隨時可以將各種創意創新創造進行產業化的市場主體群,這也是中國創新越發有底氣有后勁的重要源泉。
從經濟規律看,技術進步存在偏向性技術變遷的普遍特征,即一個經濟體內的技術變遷方向總體上受這個經濟體的資源稟賦和市場規模影響。比如,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60%左右,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全球占比在50%左右,這既與中國試圖擺脫石油依存度過高的一系列努力有關,也與我們多年來大規模建設電網基礎設施有關。
總之,以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加上全產業鏈制造業優勢,只要有一點創新創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勢”形成新的產業藍海,反過來為技術應用、技術集成、技術迭代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三、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在制造業
廣州是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開放前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舉足輕重。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廣州責無旁貸、不可或缺。
注意到,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目標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過30%,這體現了制造業大省的擔當。
和全國一樣,過去10年,廣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一定的下滑,2020年是23.8%,在“十四五”期間應力爭回到25%以上。
注意到廣州已提出了“制造業立市”的方針,正全面實施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加快建設“兩城兩都兩高地”(兩城:智車之城、軟件名城;兩都:顯示之都、定制之都;兩高地:新材料高地、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地),著力推動“3+5+x”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鏈集群發展。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標。當然,這些產業鏈集群的形成不僅僅是靠銷地產、產地銷的優勢招商引資的結果,而且是依靠技術創新,形成自主的品牌產品,占據產業鏈的龍頭、鏈頭地位,成為引領廣東甚至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鋒。
為此,要重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當前,智能制造已成為做大做強做優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突破口,是推動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制造業智能化,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在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數字化升級的過程中,產業生態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把原材料變成產品,還要加工“數據”要素、把數據變成產品的一部分,并進而通過數據產品和服務拓展產業鏈的價值空間。產業互聯網實現的過程,涉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萬物發聲、萬物萬聯、人機對話、智能網聯,最終實現虛擬現實鏡像孿生等五個步驟,這個過程涉及大量核心技術、核心硬件裝備、高端軟件產品的突破。在這方面我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高性能芯片。二是智能儀器儀表、傳感器。三是移動通訊技術。四是操作系統。五是工業軟件。六是算力。突破這六個方面的薄弱環節,廣州有基礎有能力有希望,更有責任和擔當。
另一方面,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要前瞻性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這是新一輪產業變革制高點,全球產業競爭重要的主戰場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萬億美元級別的耐用消費品。事實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有一批在老百姓生活場景中體現這一時代核心技術的4-5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時代,代表性消費品如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照相機等;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時代,汽車、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化時代,是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液晶面板的電視機等。那么,當下全球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智慧網聯時代,有哪些大產品將會進入千家萬戶呢?就是以超大數據、超強算力、超強算法喂養的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智能汽車、家政服務機器人、聊天對話機器人、柔性顯示終端、3D打印、AR/VR頭盔眼鏡等智能終端產品。這些產品一旦成熟,市場規模往往超過萬億美元級,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能夠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廣州要積極進行前瞻性布局主動出擊,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二是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據世行有關報告,發達國家產品的最終價格中,制造環節增值占比不到40%,服務環節增值約占60%。制造與服務日益融合,服務對產業發展,尤其是對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支撐促進作用更趨凸顯,服務已成為制造企業維護競爭優勢的核心環節。在數字技術賦能的背景下,服務融入產品設計、生產工藝、交付、維護等全流程的速度加快。目前,跨國公司已成為服務要素投入和服務化轉型發展的主力,傳統大型商品制造商已經轉型為綜合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數據顯示,服務業務收入已占世界500強中制造企業總收入的25%,20%的跨國制造企業的服務業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廣州是國際知名的服務之都,“廣州服務”享譽全國。但這些服務多是指生活性服務業。推進制造業服務化,重點是發展現代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這方面廣州有很好的基礎,接下來,還要再接再厲。一是要大力發展為制造業產業鏈提供研發、設計、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應用等生產性服務業。這類產業往往技術含量高、創新動能強,不論是培育發展“專精特新”制造業企業,還是服務那些鏈主型制造巨頭,這類企業是整個產業生態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要用好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平臺作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為制造業迭代升級創造條件。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是全球貨物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衡量貿易強國的關鍵是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我國的服務貿易存在著資本含量低、技術密度低、人才密度低、附加值效益低的短板。香港作為全球貿易中心,除了貨物貿易發達之外,關鍵是服務貿易、轉口貿易、離岸貿易非常發達,在香港1.3萬億美元的國際貿易中,除了幾千億美元的貨物貿易外,有近萬億美元是服務貿易、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廣州作為千年商都,開放前沿,應利用自貿試驗區平臺大力發展與跨國公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運行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包括科研開發、信息服務、倉儲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以及跨境大產品全球售后服務;要創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吸引這些跨國公司,把“三鏈”服務相關的業務總部到我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來注冊落戶。三是要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全球數字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48%增長至2020年的63.6%。數字貿易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產物,部分伴生于貨物貿易和非數字服務貿易,部分則是純粹是數字化服務或產品的跨境貿易,正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形態、未來貿易發展的新引擎。廣州是電商之都,理應弄潮兒向潮頭立,理應在推動平臺經濟高質量上走在全國前列,理應在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新模式新業態中擦亮“千年商都”的金字招牌。
三是推動制造業綠色化。實現“雙碳”目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源結構的巨大調整會帶來天量的投資。比如在供給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1千瓦的投資,120億千瓦的裝機將需要60萬億的投資;在消費端,各種終端用電用能設施的更新改造,如電動車、智能環保建筑等至少會形成40萬億的投資需求;而傳輸和配送端,遠距離輸配電的特高壓及智能電網設施等投資至少也需要50萬億。這樣加起來會達到150萬億之巨。
這就是常說的新賽道新領域。廣州要搶占先機。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世界級清潔能源產業鏈集群,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源。要通過擴鏈強鏈補鏈,加快形成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清潔能源產業鏈集群。
我堅信,在這個過程中將會出現幾個生態主導型的企業和幾十甚至幾百家獨角獸企業。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實措施推動工業部門脫碳減碳,構建綠色低碳工業體系。建議從五個方面推進脫碳減碳:一是源頭減量;二是節能減排;三是循環回收;四是工藝流程改造;五是對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在具體操作上,建議學習借鑒國際經驗,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碳中和為目標,通過市場機制構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上下游利益共同體,發揮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效應,推動構建綠色低碳新型工業體系。廣州正在籌建碳期貨交易場所,建議圍繞這些場景和活動設計產品和服務,助推廣州乃至全國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朋友們,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廣州蓄勢待發,前景可期。祝愿廣州明天會更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