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志錦 上海報道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未來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以往會議一般都是三天會期,今年則縮短為兩天。據記者梳理,今年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政策信號如下:
1.三重壓力仍然較大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與前幾年“復雜嚴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籠統表述相比,這一表述非常清晰、精準,可謂是直指要害。
今年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靠,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
具體看,需求收縮方面,外需已由正轉負,11月消費增速為-5.9%、十分疲軟;供給沖擊方面,供應鏈受阻,企業生產面臨缺芯等生產要素短缺問題;預期轉弱方面,11月制造業PMI為48%連續兩月低于榮枯線,居民預防性儲蓄增加,企業中長期投資意愿不足。
2.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為3%,市場預計全年經濟增速也在3%左右,這意味著明年經濟增長有低基數優勢,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及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明年經濟增長仍面臨壓力。
此次會議指出,明年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表述看,對穩增長的訴求有所增加。
所謂“好轉”,暗含的意思是今年并不好,因為今年經濟增速脫離了經濟學界測算的潛在增速。定調“好轉”,應該是要求回歸到潛在增速附近,預計明年的增速目標很可能在5.5%左右,這既和當前潛在增速相符,也符合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從主要經濟指標看,今年除基建投資外,消費、工業增加值、房地產投資、房地產銷售、出口等數據都不好,尤其是房地產相關數據深度下行。因此,所謂“整體”應該是推動絕大部分指標好轉,尤其是深度下行的房地產相關指標。
3.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今年下半年以來,受到疫情沖擊、外部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需求不足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外需高位回落、出口增速已轉負,內需消費疲軟(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元,同比下降5.9%),投資靠基建勉力支撐但增速也在回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可見消費的重要性。此次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具體措施包括增加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4.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明年赤字率或達到3%
財政擴張是應對需求不足的主要方式。此次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政策的定調也是“加力提效”,2019年赤字率由上年的2.6%上漲到當年的2.8%,專項債由上年的1.35萬億增加至2.15萬億??紤]到今年1.6萬億一次性上繳因素不再、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消耗等,明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更多需要赤字去平衡,赤字率達到3%甚至更高水平的概率較大(今年赤字率為2.8%)。
因為地方政府債務率達到120%的警戒線,專項債額度大幅擴張的可能性不大,預計保持在3.65萬億左右,以使財政可持續和地方債務風險可控。
5.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結構性貨幣政策繼續發揮作用
去年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今年央行兩次降息合計20BP、兩次降準合計50BP,并創設普惠養老、科技創新、交通物流、設備更新改造等再貸款,支持特定領域發展。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相比去年定調,“靈活適度”調整為“精準有力”,其他幾乎保持不變。精準意味著結構性貨幣政策繼續發揮作用、支持特定領域,有力意味著貨幣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實體經濟并見到實效。
央行行長易綱12月2日在泰國中央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聯合主辦的“全球變局下的中央銀行”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當前通脹率約2%,這尤其得益于糧食的豐收和能源價格的穩定。預計明年中國的通脹仍將保持在溫和區間。
通脹在溫和區間意味著明年國內物價不會對貨幣政策構成掣肘,再疊加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明年貨幣政策總量寬松操作仍有一定空間。
6.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房地產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地產板塊利好不斷,國家頻頻出臺房地產幫扶措施,信貸、債券和股權三箭齊發,托底意向非常明顯。具體看, “金融16條”向優質的地產企業提供了上萬億級別的授信額度;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發債融資,預計額度達到2500億元;重啟了地產企業的股權融資。
以上政策主要針對供給端,緩解了房企的資金壓力,但需求端仍有待好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1月商品房銷售面積12125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商品房銷售額118648億元,下降26.6%。
此次會議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房地產的問題一般是放在民生保障等部分,而此次則放在了防范化解風險部分。如果將金融機構當前的支持比喻“輸血”,那么房地產市場的復蘇則是“造血”。現在“輸血”已經來了,但要房企好起來,“造血”功能能否改善才是影響房地產行業下一步的關鍵,預計后續需求端仍會有政策支持。
7.防范化解地方債風險
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監管永恒的主題。此次會議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部分,會議指出了要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地方債風險。
對于地方債風險,會議指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法定政府債務余額超過35萬億,債務率已達到120%,法定政府債務還本付息負擔壓力已不小。另一方面,賣地收入的驟降疊加城投融資持續收緊,市場對城投債違約的擔憂與日俱增。
中國人大網10月25日公布的《對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披露,有的人大常委會出席人員指出,今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和隱性債務控制存在較大壓力,建議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及項目的合規性審核,圍繞債務規模和結構、資金使用和償還情況等做好風險評估預警。有的出席人員說,這兩年一大批地方政府債務陸續到期,按時償還有難度,建議有關部門提早謀劃,形成預案。
8.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此次會議表示,要狠抓產業政策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這背后是中國經濟循環方式的改變。“房地產市場疲弱,房地產行業資金不足、無力收儲土地,導致政府的賣地收入減少,又拉低了地方基建投資。”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去年12月份表示,“深層次的原因是過去以房價為龍頭,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環來拉動增長的模式需要轉型,這樣一個三角循環已經走不下去了?!?/p>
一些分析指出,“房地產-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正由“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所替代,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自主可控的硬科技的應有之義。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此前主要是發展資本市場為主的直接融資,因此中國創設了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給科技創新企業更大的支持。在中國的融資結構中,信貸占比最大,債券融資也占一定比重,二者占比遠高于股權融資,因此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僅靠股權市場是不夠的,還要提高債券市場及信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9.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
《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總體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與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還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
此次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10.確保順利渡過流行期
會議強調,要按照中央部署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強統籌銜接,有序組織實施,順利渡過流行期,確保平穩轉段和社會秩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