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俊 實習生 駱婷、譚鑫 北京報道
2022年12月13日0時起,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將正式下線。這個在疫情防控中承載在個人行程軌跡、人人出行的“標配”走入歷史。據媒體報道,相關數據將徹底刪除。
行程卡退場后,另一伴隨公眾最緊密的健康碼去留受到廣泛關注。行程卡搜集的個人信息相對簡單,不采集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而健康碼由各地開發,缺乏統一標準,由于數據處理、管理等規定不夠透明,后續處理的挑戰難度更大。
對于健康碼、行程卡這一基于風險管控來進行數字化的治理技術,三年來,是各地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撐,但實踐中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濫用的情形。隨著歷史使命的完成,這些承載著大量個人信息數據的應用程序,后續的數據處理,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數據治理能力和決心,此外,公共部門如何在法治的軌道上,合理合法地行使日益強大的數據權力,變得尤為重要。
行程卡退場 相關用戶數據將刪除
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是為用戶提供本人過往7天內到訪過的國家(地區)和國內城市證明的行程查詢服務,于2020年2月上線,包括短信、網頁、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APP等多種查詢渠道。
根據官方消息,行程卡不收集用戶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依靠的數據來自于用戶的手機信令和話單數據,由運營商通過用戶所用手機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從而判斷出用戶的大致位置信息。通信行程卡的查詢需要用戶主動進行,在國內可以精確到地市,在國外則能精確到國家(地區)。
根據2020年10月,工信部對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784號提案答復的函顯示,行程卡相關數據僅限于服務疫情防控,數據經脫敏后通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向相關部門審慎、定向提供。并且,工信部加強對各地疫情信息登記管理平臺個人敏感信息明文傳輸、弱口令等數據安全風險的監測和通報力度,協調有關單位及時整改問題,累計監測平臺600余個,通報處置191個平臺存在的數據安全風險隱患。
從官方透露的信息來看,行程卡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屬于“優等生”。
2020年5月推出的“通信行程卡”APP2.0,強調了個人信息保護情況:使用服務必須經過用戶的同意;服務不收集用戶的身份信息和位置數據;服務使用加密ID作為用戶標識;用戶接觸的ID列表只保留在本人手機里,僅確診/疑似用戶需按要求上傳數據。并且,明確指出,手機里的數據在保留21天后會定期清除。
現在,隨著我們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行程卡這一大數據管理工具退場。
12月12日凌晨,“通信行程卡”官方公眾號發布了關于下線“通信行程卡”服務的公告,稱12月13日0時起,正式下線“通信行程卡”服務。屆時,“通信行程卡”短信、網頁、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APP等查詢渠道將同步下線。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程嘯指出,依據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13條第1款第4項、第2款,“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必需的,個人信息處理者可以不需要取得個人同意就處理個人信息”?,F在已經不存在這個必需了,下線通信行程卡,不再收集個人行蹤信息,是正確的。
同時,他還指出,依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第47條第1款第1項,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主動刪除個人信息,否則個人有權請求刪除。
據媒體報道,行程卡用戶相關數據將全部刪除。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必需收集的個人信息 應警惕被他用
行程卡退場后,另一伴隨公眾最緊密的健康碼將何去何從,備受關注。
與收集個人信息相對簡單的行程卡不同,健康碼收集的個人信息更龐雜,包括個人的身份證號、人臉信息、行蹤軌跡、健康證明等敏感個人信息。
并且,由于健康碼以各地自建為主,缺乏統一標準。經21世紀經濟報道-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調研,僅少數地方出臺專門的規范性文件;健康碼數據使用范圍存在外溢情況,不少地方將健康碼與醫療社保、公共交通、政務服務等關聯;健康碼數據其存儲期限、刪除要求等并不明晰。
健康碼的落幕,似乎面對的挑戰更大。
程嘯指出,因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必需而收集的大量個人信息,尤其是其中的行蹤軌跡、生物識別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應警惕將來被用作其他用途,來謀取非法利益。健康碼背后蘊含了大量有價值的個人信息,應嚴格執行《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的規定,不能隨意擴大應用場景。嚴格依法處理個人信息,禁止非法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
無論是健康碼、行程卡,均是基于風險管控來進行數字化的治理技術,三年來在為各地防控疫情做出重要支撐外,數字化治理也出現了權力濫用的情形。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公共部門如何在法治的軌道上,合理合法地行使日益強大的數據權力,變得尤為重要。程嘯認為,利用收集的個人信息對公民的人身自由、出行、就診等進行管理控制變得更為容易,應警惕不受制約的數據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