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1月14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斌表示,2023年國家外匯局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改革實施一年來,銀行積極參與,社會各界反響良好。目前,參與銀行已經從起步時的4家增加到16家,覆蓋范圍逐步擴展到全國。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16家參與銀行包括3家大型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2家城商行和2家外資行。3家大型銀行分別是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分別是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和光大銀行;城商行分別是寧波銀行和杭州銀行;外資行分別是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
記者還從業內獲悉,大型銀行當中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正在積極籌備,可能會在今年二季度正式參與。
所謂銀行外匯展業,一般是指銀行在為客戶辦理外匯業務過程中開展的識別客戶、審核資料、監測風險等活動。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跨境金融服務,2023年國家外匯局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展業改革把識別企業等工作放到前面,并加強事后風險監測,改變了以往需要逐筆審核單證的外匯業務辦理方式,使優質客戶可以免于審單,憑借其指令銀行就可以為他們辦理外匯業務,實現了提高效率和防控風險的更好結合,也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李斌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從市場反饋和運行效果看,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已經初步實現了為銀行“減壓”,為企業“減負”的目標。
首先,改革明顯減輕了銀行事中審核的壓力,銀行為優質企業辦理外匯業務不再需要“一單一單審”“一單一單核”,資料審核壓力大幅減輕,業務辦理平均時間縮短了50%以上。由于對客戶風險進行了識別和分類,銀行還可以針對不同客戶創新、定制各類便利化服務產品,從而可以更加精準地滿足客戶需求。
第二,改革進一步擴大了便利化政策的企業覆蓋面。目前,已納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內的銀行優質客戶1.8萬戶,憑指令辦理跨境收支業務超過2600億美元,企業資金周轉效率進一步提升。
第三,改革有效提高了風險防控質效。改革以后,銀行可以依靠更加扎實的客戶識別和分類,將審核力量更多集中到高風險客戶和業務上。同時,事后監測系統可以比較全面、及時地回溯跨境交易,實現異常交易早識別、早預警和早處置。
李斌介紹,銀行外匯展業改革是近年來國家外匯局重點推進的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作。近期,國家外匯局出臺銀行外匯業務盡職免責規定、外匯風險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等3項配套法規文件,并指導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發布了3項行業指引規范,進一步細化對銀行操作環節的指導,推動銀行規范、高效地實施好改革。
談及下一階段的工作部署,李斌表示,國家外匯局將堅持穩中求進,穩步推進銀行外匯展業改革提質擴面。
一是有序組織擴圍,國家外匯局會指導自愿參與改革的銀行,在條件成熟后加快啟動,推動已實施改革的銀行逐步納入更多分支機構,從而讓更多企業在改革中受益。
二是支持銀行建立健全事后監測體系,深挖科技賦能潛力,發揮銀行風險早發現的“探頭”作用,守好風險底線。
三是加強對新發布配套制度的宣傳、解讀和培訓工作,特別是促進銀行外匯業務盡職免責規定平穩、順暢落地,把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