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的最新講話釋放重大信號。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最新的采訪中分享了英偉達在物理AI領域的最新突破。他表示,隨著Transformer模型、大型語言模型以及基礎模型方面的突破,通用人形機器人必要的技術已“近在眼前”。未來AI的應用科學將變得尤為重要。
另外,黃仁勛在日前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25)上表示,機器人技術領域,特別是人形機器人和通用機器人技術,即將迎來ChatGPT時刻般的突破,有望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技術產業。
種種跡象表明,全球人形機器人賽道愈發火爆。有機構認為,2025年人形機器人將進入量產元年,各大廠商相繼入場機器人本體制造,大廠持續布局AI大模型,全行業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建設和商業化落地。
黃仁勛宣布
近日,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接受了科技自媒體Tiff In Tech的采訪,分享了英偉達在物理AI領域的最新突破。
黃仁勛表示,通用人形機器人技術將最為實用,因為世界是圍繞人類自身需求而建造的,這項技術極其難以實現。但隨著Transformer模型、大型語言模型以及基礎模型方面的突破,必要的技術已“近在眼前”,英偉達能夠在這個領域做出真正的貢獻。
物理AI指能理解和交互物理世界的AI系統,通常物理AI模型的開發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真實世界數據和測試。英偉達推出的Cosmos和Omniverse平臺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模擬真實世界,大大縮短了機器學習的時間。
黃仁勛進一步解釋道,“如果要在現實世界中訓練機器人學習行走,它將按照人類的時間進度線性學習。但在全景宇宙(omniverse,一種虛擬仿真環境)中,我們可以創建多個不同的多元宇宙(multiverse,即多重平行世界),讓機器人并行學習,可能同時以10萬種不同的方式學習。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原本需要10年才能訓練機器人完成的任務,縮短到幾個小時內完成?!?/p>
黃仁勛表示,英偉達的技術可以將機器人的訓練時間從多年縮短至幾小時,極大提高了效率和可行性。
另外,黃仁勛還特別強調了英偉達“三臺計算機”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安全性。這種涉及三個獨立計算機協同工作的系統,可以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冗余性,從而增強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能。
黃仁勛介紹稱,英偉達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深耕多年,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約50億美元規模的業務。英偉達為自動駕駛汽車行業提供服務的方式是通過三個計算機系統:一個用于訓練AI,一個用于模擬AI,稱為全景宇宙,還有一個用于將AI裝入汽車中。
黃仁勛表示,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人工智能的應用科學將變得尤為重要。與上一代主要關注如何應用計算機來解決芯片設計和軟件工程問題不同,新一代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AI技術應用到各個行業和領域中,以解決實際問題并創造價值。
黃仁勛稱,“我們將人工智能和計算機圖形學結合起來所能實現的效果令人難以置信。我們正將人工智能與物理科學相結合,徹底革新了科學計算的方式。我們還將其應用于芯片設計和軟件開發,以設計出更好的芯片和開發更優質的軟件。因此,人工智能影響著我們所做的一切,它也將影響每個行業的方方面面。毫無疑問,這是當今最重要的技術?!?/p>
爆發的前夜
在日前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25)上,黃仁勛在主題演講中表示,機器人技術領域,特別是人形機器人和通用機器人技術,即將迎來ChatGPT時刻般的突破,有望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技術產業。
與此同時,全球首富、特斯拉CEO馬斯克的擎天柱人形機器人也傳來重大進展。馬斯克日前在連線采訪中表示,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生產數千臺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初期這些機器人將在特斯拉工廠內測試。如果一切進展順利,2026年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產量將增加10倍,因此其目標是2026年生產50000到100000個人形機器人,然后在第二年再增加10倍。
馬斯克還透露, “未來幾周內,我們就可能會更新Optimus,它的進展非常順利,團隊做得很棒。”
有分析稱,這一版更新,或許有望成為他此前所說的,“2024年底至2025年初,Optimus將進行的‘重大的硬件改版’” 。
種種跡象表明,全球人形機器人賽道愈發火爆。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的預測,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0.17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1億美元,2024年—2030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56%,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臺增長至60.57萬臺。
華安證券認為,2025年人形機器人將進入量產元年,其中特斯拉optimus有望進入小批量量產階段,將有數千臺人形機器人落地在內部工廠運行,2026年有望對外銷售。Figure、1X、宇樹、智元、開普勒、優必選等國內外機器人領先企業已經先后開啟人形機器人的量產。
國海證券指出,2024年,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經過技術積累+政策刺激,復合影響因素的傳導效應開始顯現。2025年,廠商相繼入場機器人本體制造,大廠持續布局AI大模型,全行業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建設和商業化落地。不過,需注意的是,機器人概念在經歷了短期暴力反彈后,部分個股已經彈升至前高附近,后續或面臨著在短線獲利盤與前期套牢盤雙重的考驗,是否仍有足夠的資金愿意進場接力仍是后續關注的重點。
(來源:證券時報·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