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地方金交所再度集體“黯然退場”。
3月25日,湖南、遼寧、西安、重慶四地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相繼發文稱,將取消所在轄區內金融資產類交易場所的金融資產交易業務資質。這四地將不再存在一家合規的金融資產類交易場所。
“這意味著相關部門對地方金交所的監管力度進一步趨嚴?!币晃辉诘胤浇鸾凰ぷ鞯臉I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相關部門曾一度允許每個省份保留一家地方金交所,如今,地方金融監管全面“清退”地方金交所大幕開啟。
記者也了解到,未來更多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或將發布措施取消轄區內的金交所資質,這預示著地方金交所將徹底退出市場。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上述四地金融監管部門之所以全面清退轄區內金交所,一個重要原因是此前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里,將穩妥處置金交所、“偽金交所”風險作為持續清理整頓金融秩序的重點內容。這驅動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迅速行動,下決心徹底清退所有的地方金交所。
“在經歷多年行業整頓后,地方金交所數量盡管大幅減少,但他們的風險隱患依然不少。”他指出,具體而言,一是不少地方金交所未經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或地方金融管理部門依法審批許可,開展大量金融化、證券化、期貨化業務,甚至開展連續集中競價交易與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等非法金融活動。二是不少地方金交所擅自夾帶“登記結算”、“登記備案”“產登管理”“產權交易”等字樣,未經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或省級政府依法審批許可,直接或間接為各類非標債務融資活動提供登記備案等服務,扮演著“偽金交所”角色,不但涉嫌違規經營,還存在較大金融風險隱患。
這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地方金交所遭遇全面清退的另一個導火索,可能是近期多家民間理財機構暴雷,也將地方金交所推上“風尖浪口”。具體而言,不少民間理財機構所發行的理財產品,此前都是通過地方金交所進行產品包裝,以所謂的“受監管”、“合規”名義銷售給眾多投資者。如今隨著這些民間理財機構相繼暴雷(無法兌付產品本息),相關金交所也被投資者“問責”。
一位曾在金交所擔任高管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地方金交所,實質是一個相對“畸形”的金融產品,因為眾多地方金交所普遍存在四大風險,一是股東結構極其復雜導致法律關系不清晰;二是長期處于金融監管空白地帶,導致業務亂象此起彼伏;三是長期缺乏嚴格完善的風險控制,導致地方金交所往往淪為民間機構開展自融或資金池等違規業務的“通道”;四是眾多地方金交所很難找到實際管理人壓實管理職責,導致業務亂象不斷。
“如今,隨著金融監管部門再出監管重拳,這次地方金交所很可能正式全面落幕?!彼赋觥?/p>
亂象不止
十年前,地方金交所一度呈現野蠻成長狀況,甚至出現一個省云集數家地方金交所的景象。
證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盡管經歷多次監管整頓,截至2019年初,全國金融資產類交易所的債權類業務存量規模仍達到8517億元,涉及約120萬名個人投資者。
這背后,是地方金交所隱藏的眾多金融亂象。
一是大量信托、私募等資管產品通過金交所進行份額拆分,出售給大眾投資者,不但令后者承擔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風險,也導致份額拆分等違規金融業務持續擴散。
二是不少民間資本通過金交所進行產品包裝,將涉嫌自融或資金池業務的產品包裝成“受監管”的類固收類理財產品,向投資者兜售,進一步放大了非法集資風險。
三是眾多投資機構還通過金交所進行“客戶下沉”,通過產品二次包裝等方式,將原先只能面向合格投資者出售的理財產品“變相”出售給普通投資者,以此擴大產品銷售額。
“甚至某些省市的地方金交所還為了爭奪業務而相互惡性競爭,導致金融亂象進一步迭起?!鄙鲜鰳I內人士回憶說。他曾供職的地方金交所為了做大業務規模,對P2P與金交所業務合作、私募債份額拆分大開“方便之門”,導致P2P與金交所交叉風險不斷加劇,不少私募債通過份額拆分賣給那些無力承擔相關風險的普通投資者。
記者獲悉,這也導致相關部門持續多年對地方金交所采取從嚴監管。
2021年底,證監會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文指出,金交所應當恪守合規性、區域性、非涉眾的原則;不得為發行銷售非標債務融資產品提供服務和便利,嚴控新增、持續壓降各類非標融資主體的融資業務;禁止金交所為房地產企業(項目)、城投公司等國家限制或有特定規范要求的企業融資;嚴格落實不得直接或間接向個人銷售產品、不得跨省異地展業的底線要求;不得新設金交所,轄內已有多家金交所的,根據“一省至多一家”原則推進整合工作。
“這些年,貴州、遼寧、江蘇、河北等多個省份也相繼取締了轄區內的地方金交所,有些省市則為了落實一省一家金交所的政策,推進地方金交所的兼并整合?!鼻笆鰳I內人士告訴記者。盡管地方金交所數量因監管趨嚴而不斷減少,但留存下來的金交所仍然在運作不少“灰色業務”。
尤其在信托計劃、私募債、私募基金產品份額拆分業務被監管部門叫停后,民間理財機構成為金交所的“座上賓”。近年,不少民間理財機構通過金交所,將房地產融資項目、涉嫌自融或資金池業務的產品打包成“受監管”、“有登記”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向廣大投資者兜售。
“隨著近期部分民間理財機構暴雷,地方金交所也成了眾矢之的?!痹谒磥?,這或許是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決心徹底清退地方金交所的一個導火索。但這背后,是國家金融監管部門也在加大力度整頓清理地方金交所亂象,尤其是《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將穩妥處置金交所、“偽金交所”風險作為持續清理整頓金融秩序的重點內容后,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也意識到未經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金交所,不但存在較大業務隱患,還面臨“偽金交所”問題,必須加大力度盡快妥善處置。
金交所 “業務異化”
“我聽說一些地方金交所員工迅速遞交了辭呈,或許他們也知道地方金交所的最終歸宿?!鼻笆鰳I內人士告訴記者。
他認為,金交所之所以落得如此結局,一個重要原因是“業務異化”。最初,金交所的設立初衷,是為企業融資提供新的渠道,讓更多實體經濟能獲得更多元化的融資方式支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金融監管空白與管理人壓實責任缺失,令金交所日益淪為持牌金融產品份額拆分、P2P產品份額流轉、自融或資金池業務產品包裝、非法集資等各類違規金融業務的“幫兇”。
“從金交所誕生起,其業務范疇基本不但游離在金融監管之外,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內部風控約束?!边@位業內人士直言。此前,針對信托產品份額拆分業務,他們內部也有人認為這項創新業務可能不合規,因為金融監管部門從來沒有允許信托產品份額拆分,但提出這項風險警示的員工卻被金交所領導直接辭退,因為后者認為這位員工在“阻擾”金交所做大業務規模。
此后,他發現眾多理財機構與民間資本通過金交所發行各類固收類產品,但金交所主要扮演“產品創設”的通道方,沒人過問他們的產品底層資產狀況與募集資金具體投向是否與產品宣傳資料一致。
更令他沮喪的是,金交所股東方對這些業務亂象一直“不聞不問”,反而更關注金交所業務收入增速與股東回報,甚至有些金交所股東方自己也在通過金交所進行產品包裝,發行涉嫌自融或資金池的理財產品。
這令他最終下決心離開金交所。
“在看到P2P行業暴雷導致不少P2P機構高層身陷囹圄后,我擔心金交所也會重蹈覆轍,因為金交所同樣缺乏監管且亂象眾生。”這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感慨說。或許,地方金交所從誕生起,就是一個金融創新的畸形產物——發起方魚目混雜、長期缺乏明確的金融監管,沒有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管理人不曾“壓實”管理職責,都令金交所一直與違規金融亂象“相伴”,也注定了地方金交所最終消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