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江虹 實習生 尤蕓茜、張億珍 北京報道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多家國際知名化妝品牌旗下產品被曝檢出致癌物苯超標!
當地時間3月6日,美國獨立實驗室瓦利蘇爾稱,在雅詩蘭黛的倩碧、塔吉特公司的Up&Up和利潔時公司的Clearasil等品牌痤瘡治療產品中檢測到高含量的致癌化學苯。
瓦利蘇爾表示,處方和非處方過氧化苯甲酰(以下簡稱BPO)痤瘡治療產品中苯的含量可能“高得令人無法接受”。不僅測試的祛痘產品中,他們在孵化產品周圍的空氣中也發現了高含量的苯,這表明致癌物質可能會從一些包裝中泄漏出來,構成潛在的吸入風險。
瓦利蘇爾還表示,在痤瘡治療產品中檢測到的苯與其他案例有很大不同,“我們在防曬霜和其他消費品中發現的苯是來自受污染成分的雜質,但過氧化苯甲酰產品中的苯來自過氧化苯甲酰本身。”
“致癌物超標”已是化妝品界的老問題,這次,大牌們又是如何回應?
產品含“苯”,致癌為真?
瓦利蘇爾實驗室稱,其對175種痤瘡治療產品進行了初步GC-MS分析,其中99種含有BPO。而這99種含有BPO的產品中,有94種在未經任何高溫孵育的情況下含有苯——倩碧、適樂膚、Up&Up和Clearasil等品牌的一些痤瘡產品也被包含其中。
2017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了致癌物清單,一類致癌物清單中,苯赫然在列。不論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還是我國藥監局,對于化妝品內苯含量的標準規定均為不得超過2ppm(2mg/kg)。
從檢測結果來看,美國雅詩蘭黛集團旗下品牌倩碧被檢測出的苯含量超標200倍,英國利潔時旗下Clearasil相關產品超標150倍,強生旗下露得清和歐萊雅旗下適樂膚多款產品則超標2.5倍~5倍。某些產品中的苯含量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限制的苯濃度限值的800倍。
聽起來很嚇人,復旦大學生理學博士、成分控創始人鮑峰博士指出,所謂致癌風險的并不是BPO,而是在高溫情況下生成的苯存在致癌風險。
溫度是上述檢測結果的關鍵變量。瓦利蘇爾對痤瘡治療產品周圍空氣中的苯也進行了具體檢測,發現如果是未開封的產品,在約37.8°C的環境中保持約17小時,會泄漏大量苯。部分BPO產品如果處于37°C溫度條件下,在幾周時間內會產生超過幾十ppm(百萬分之一)的苯;在50°C溫度條件下則會產生幾百ppm的苯;而如果處于70°C溫度條件下,BPO產品包裝就會發生破裂。但據化妝品存放要求,過氧化苯甲酰通常需要密封儲存在避光、陰涼處,據我國相關規定,相關產品儲存溫度不應超過20℃。
針對瓦利蘇爾的檢測,雅詩蘭黛向21世紀經濟報道回應稱,其品牌組合中的任何產品都未使用苯作為成分,BPO是一種經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準的常用痤瘡治療成分,但它并不是苯,按照預期使用是安全的。英國利潔時集團也發布聲明稱,所有Clearasil產品在按照標簽上的指示使用和儲存時都是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瓦利蘇爾的檢測方法曾遭受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質疑。監督管理局表示,獨立實驗室應采用與藥品生產商相同的流程進行檢測,而這種流程往往比瓦利蘇爾現行的檢測方法成本更高。
瓦利蘇爾則支持自己的檢測方法,并指出自己獲得了某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證。雖然該組織為包括藥品在內的各類產品制定了檢測準則,但目前檢測結果尚未得到權威機構證實,具體結果仍未可知。
前科累累,口徑不一?
其實,大牌化妝品和日用品成分安全問題早有先例。
早在2021年,寶潔公司就因產品檢測出苯而宣布主動召回在美國生產的潘婷等四個品牌的部分干發噴霧類產品。有媒體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強生公司幾十年來都對其滑石粉產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質石棉知情,并面臨數千起致癌訴訟,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2013年。
證券文件和法庭記錄顯示,包括歐萊雅、香奈兒和露華濃在內的其他爽身粉制造商也面臨訴訟。2012年,加拿大環保組織報告指出,其測試了49個知名品牌的化妝品發現,雅詩蘭黛旗下倩碧品牌的幻真控油粉底液含有砷、鈹、鎘、鎳、鉛和鉈6種有毒物質,知名法國品牌歐萊雅的Bare Naturale睫毛膏,也被檢測出含有同樣6種有毒物質。另外,寶潔公司旗下的“封面女郎”品牌的超完美眼線筆也含有鈹、鎘、鎳和鉛。
目前,涉事品牌紛紛發表聲明回應爭議,稱此次風波不涉及中國消費市場。
3月8日,雅詩蘭黛發表聲明稱,雅詩蘭黛在中國銷售的所有產品均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產品可以放心使用。歐萊雅的內部人士曾表示,適樂膚的一款祛痘潔面也卷入此次風波,但是該款產品并不在中國國內銷售。
3月9日,適樂膚回應稱,產品均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消費者可放心購買使用。同日,露得清也表示,品牌產品采用的成分符合中國化妝品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產品通過相關安全性測試,可以放心使用。
但對聲明,仍有不少消費者不買賬,“奇怪了,在中國的都合格?”“感覺是在回避問題了,沒問你合不合規,是問你有沒有這些成分?!薄懊绹疾缓弦?,在中國還能合規?”同時,很多消費者也對雅詩蘭黛旗下其他產品產生了信任危機,“好嚇人啊,雅詩蘭黛的小棕瓶以及口紅我一直在用啊,要不要緊?!?/p>
面對新的質疑,雅詩蘭黛目前仍未作出具體回應。
安全不可忽視,監管仍需加強
對于BPO的安全問題,我國國內的監管機構其實早有定論。
目前,我國祛痘化妝品嚴禁使用BPO,在國家藥監局2021年5月修訂的《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中,就含有過氧苯甲酰(Benzoyl peroxide);但根據《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 修訂版)》,BPO是可以作為炎性痤瘡首選外用抗菌藥物,該指南也提醒,使用中可能出現輕度刺激反應,建議從低濃度和小范圍開始使用。
我國于2008年開始實施的《化妝品標識管理》也規定,化妝品必須標明所有成分,且所標注的名稱要按照加入量排序排列,進口化妝品也不例外。目前涉事產品雖在中國并未銷售,但在很多跨境代購網站仍有蹤跡,部分甚至處于熱銷狀態。
類似案例還有添加了“氫醌”的美白產品。氫醌在國內屬于藥物卻在國外歸為化妝品。海淘的美白產品里,很多都是含有氫醌的OTC,濃度從2%~5%不等。甚至還可能有更高濃度的處方藥。這類產品很容易造成皮膚刺激、敏感,嚴重的脫皮、發炎、甚至造成色脫(例如白癜風)。
“這次美國獨立實驗室檢出的BPO超標給我們的警示是,還是要區分好化妝品、OTC、處方藥。” 鮑峰認為藥物需要在藥師或醫師的幫助下購買和使用。另外國內也可參考國外成熟的做法,在改善痤瘡的護膚品標簽上醒目地標注是否含BPO,幫助消費者區分成分。
至于從海外渠道海淘回來的化妝品,其監管體系復雜,出現安全問題追責困難,鮑峰提示消費者應盡可能購買在中國境內注冊和備案的,經過審批和監管的產品以保障安全性。
記者注意到,中國消費者對成分的關注越來越高。像成分控、美麗修行、護膚問莫嫡等公眾號時常解析化妝品、護膚品成分內情,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關注。而中國消費者在成長的同時,無論是早年還是今天,雅詩蘭黛、歐萊雅等大牌們屢屢被質疑時,只會回應稱其出事產品不在中國銷售,或者所銷售的所有產品均嚴格符合中國政府的相關規定,似乎對成分安全的重視不足?
無論品牌態度如何,市場和消費者最終會做出自己的選擇。不久前,因日本排海事件,化妝品安全問題輿情全面發酵,“SK-II神仙水涉核污染”話題數次沖上熱搜。盡管寶潔公司公開回應,表示所有SK-II產品生產符合中國市場監管要求,但此類風波,仍對SK- II品牌的市場表現造成嚴重影響。最新財報顯示,SK-II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下降了34%。
信譽是品牌的重要資產,單靠一紙聲明回應消費者質疑,恐怕難以長久。
(爆料征集!歡迎點擊鏈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使用21世紀經濟報道“爆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