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志錦 上海報道
據新華社報道,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會議也指出,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作了部署。據記者梳理,此次會議主要釋放以下重大信號:
1.會議升級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基本上每五年召開一次,此前在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共召開過五次。每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異常重要,因為它規劃了未來幾年的金融工作方向。
此次召開的會議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更加強調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
今年新一輪機構改革后,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委成立。其中中央金融委員會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
中央金融工委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作為黨中央派出機關。
2.首提金融強國
此次會議三次提及“金融強國”,其中一處指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另一處指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
這應該是中央層面首次提及“金融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制造強國、農業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等概念,但并未提及“金融強國”,后續需關注官方對金融強國的解讀及對金融行業的影響。
央行前行長戴相龍在2020年發表的《中國新時代金融強國戰略研究》提出,建設金融強國要抓住歷史機遇,要使本國具有長期穩定的經濟,在實現經濟全球崛起的同時要積極推動本幣國際化。我國已具備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的基本條件。
3.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原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去年發表的《踐行政治性、人民性,提升專業性,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一文對政治性、人民性進行過解讀。
具體而言,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最核心的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特征。金融事關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只有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彰顯政治性、確保人民性、提升專業性,才能解決金融運行突出矛盾,才能真正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
堅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質的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金融事業起于為人民服務,興于為人民服務,必須充分體現人民性,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4.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宗旨,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近年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斷提升。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2萬億,相比2017年增加12萬億。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也加強對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比如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25%。
此次會議進一步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四次提及“實體經濟”。在對未來工作的安排中,會議提出,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會議還提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必須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由此推動中國經濟從“房地產—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過渡到“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
5.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
近年來,中國金融監管不斷趨嚴。監管部門反復重申,金融監管要“長牙齒”、監管姓“監”。與此同時,包括資管新規、隱性債務意見等標志著強監管的意見陸續印發。
此次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在這一基調下,未來金融監管將繼續從嚴。
6.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會議指出,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中國貨幣政策的定調主要有五個范疇:寬松、適度寬松、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0年以后,中國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工具方面,既有總量型工具(利率和存準率),也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近年來中國央行統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在創設工具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不斷推陳出新,比如2022年陸續創設了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等工具,目前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共17項。
今年8月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發布會上表示,必要時還可再創設新的工具。市場預計,將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能還會增加。
在宏觀調控中,“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調節”是相對的概念,二者存在區別。其中,逆周期調節,指在經濟下行時宏觀經濟政策寬松,經濟上行時宏觀經濟政策收緊,以避免經濟波動太大,但往往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寬松期積累泡沫化風險、收緊期風險被刺破。而跨周期調節,意味著放松時不過松,收緊時不過緊,為未來政策空間留有余地,把政策評估期從短期擴展為中長期。
7.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
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由此為開端,對違規舉債的問責正式開啟,起到了強大的震懾效果。
近年來,由于賣地收入下降,地方債務風險上升。目前一攬子化債的大幕正徐徐拉開:截至10月31日特殊再融資債券規模已超萬億,用于置換納入隱性債務之中的拖欠款、非標及貸款。與此同時,金融系統尤其銀行支持地方債化解的工作也已啟動:一是對本行貸款展期降息;二是債務置換。
這些措施短期內將緩釋地方債務風險,但市場也高度關注治本的措施。此次會議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一些協調央地和多部門的措施已在推出。比如10月21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介紹,在部委和地方兩個層面建立金融支持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工作小組;今年8月時任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也表示,加強跨部門聯合監管,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強化定期監審評估,堅決查處新增隱性債務行為,穩步推進地方政府債務合并監管,推動建立統一的長效監管制度框架。
“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主要因為當前地方債務率較高,但中央具備加杠桿的空間。當前中國國債余額28萬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40萬億,如再加上隱性債務,地方債的余額將更高??傮w而言,中國政府債務呈現出地方政府杠桿高、中央政府杠桿低的特點。而國際上普遍是中央政府杠桿率高、地方政府杠桿率低。
如以衡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債務率來看,地方法定債務率已超過警戒線,進一步加杠桿的空間有限。與此同時今年一些地方城投債務風險暴露,也顯示地方債務壓力較大。
在此背景下,地方尤其是高風險省份的重點是化解債務風險,未來要適度壓縮新增地方債額度。但經濟下行壓力猶在,仍需政府投資穩增長,中央國債就需要適度增加。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期通過議案,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中央將發力發展,地方專注化債。
8.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
對于化解房地產風險,此次會議提出,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近年來逐步完善。2019年央行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牽頭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據記者了解,過去幾年,央行金融市場司牽頭制定了“三道紅線”、貸款集中度等房地產政策,這些均屬于宏觀審慎的范疇。
2020年10月,時任央行副行長的潘功勝在2020金融街論壇發表的《中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設與管理實踐》演講稱,推動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根據防范房地產金融風險和“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的需要,研究房地產貸款集中度、居民債務收入比、房地產貸款風險權重等宏觀審慎政策工具,進一步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當前房地產行業持續調整的背景下,“三條紅線”和貸款集中度管理適度階段性放松,但這些措施不會取消,待房地產行業恢復常態化運行后,還會在逐步完善的基礎上繼續實施。后續需關注居民債務收入比、房地產貸款風險權重工具的進展情況。
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指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7月以來,國常會已陸續審議通過相關文件。如8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文件。
該意見提出兩大目標,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讓工薪收入群體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消除買不起商品住房的焦慮,放開手腳為美好生活奮斗”;二是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9.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
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設立國務院金融委,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后明確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設在人民銀行,辦公室主任由人民銀行行長兼任,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統籌協調原銀保監會、證監會推進相關工作。
2020年,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指導各省份陸續成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以加強金融監管協調、促進地方金融改革發展和穩定。地方協調機制由央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行長或分行行長擔任主要召集人,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省級派出機構、省級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以及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負責人為成員。
近期印發的央行“三定”方案稱,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國務院金融委及其辦公室成為歷史,地方金融協調機制引起關注。此次會議提出,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這意味著地方也要成立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統籌相關工作的同時壓實屬地責任。
10.金融工作要和優秀傳統文化結合
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兩次提及傳統文化。在總結過往部分,會議提出,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在部署下一階段工作部分,會議指出,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
近年來,金融工作和傳統文化結合已有實踐。去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金融街論壇上表示,要把資本市場一般規律與中國市場的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兩個結合”重要論述的具體思考。
易會滿解讀稱,我國經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真誠歡迎境外機構和資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要看到,A股市場境內投資者持股占比超過95%,我們的機構做投資更要研究把握好這些基本特征,要有獨立的專業判斷和研究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不能急功近利、過于浮躁。要更加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揚穩健執中、求真務實、重諾守信、謙虛謹慎等文化理念,并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公司治理、激勵約束、風險控制和監管制度體系,多管齊下,久久為功。
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發表的《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一文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一些案例來闡述現代金融監管理念,比如在談微觀審慎時,郭樹清表示,中華傳統商業文化就特別強調穩健經營,“將本求利”是古代錢莊票號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事準則,實質就是重視資本金約束。
在說明宏觀審慎時,郭樹清表示,我國宏觀審慎的政策理念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政府對商品貨幣流通的監督和調控,西漢的“均輸平準”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