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洪曉文 青島報道
全球氣候變化將給沿海國家和地區帶來哪些影響?各國智庫、科學界正在努力尋求解決方案。
6月28日,作為2023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板塊之一,國際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本次論壇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研究院、鑫橋文旅集團承辦。其間,國際海洋城市智庫網絡宣布成立,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并通過了《國際海洋合作與治理·青島倡議》。
2023年恰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在新的起點上,能否抓住新機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更好地打造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是區域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關切。來自中國、韓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的十余位智庫專家與學者,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東亞海洋治理合作”主題展開研討,為如何切實建立有效的地區間海洋治理機制框架,打造有利于東亞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公共產品出謀劃策。
21世紀經濟報道執行總編輯、21世紀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晨星在致辭中提出,“與傳統的陸域經濟強調劃界而治不同,海洋的問題往往具有跨國性?!币詺夂蜃兓瘜Q蟮挠绊憺槔鋷淼暮F矫嫔仙?、海洋漁業資源減少、海洋氣象災害頻發、沿海地區環境變化等,大多都不是依靠某一個國家自身力量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當我們討論海洋的治理,也就意味著討論如何促進開放和聯通,這需要我們以超越國界的視野,以開放的姿態、相互尊重的原則,開展國際合作,互利共贏。”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要亮點之一,國際海洋城市智庫網絡在會議上宣布正式成立。據了解,國際海洋城市智庫網絡由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研究院牽頭發起,聯合馬來西亞海事研究所、印尼國家海洋研究所、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斯里蘭卡Geopolitical Cartographer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海南華陽海洋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經士智庫等共同成立。該網絡旨在加強東亞地區智庫和海洋機構之間的聯系,連接本地和跨國涉海企業,推動區域內有關藍色經濟發展、海上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國際政策研究合作。
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海南華陽海洋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理事長吳士存圍繞“南海海洋合作與治理的挑戰與機遇”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海洋仍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載體之一,世界各國應齊心協力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避免全球海洋“公地悲劇”。
在隨后的專題討論環節,韓國韓瑞大學教授金錫均,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張景全,斯里蘭卡Geopolitical Cartographer智庫執行總裁里山·席爾瓦(Rishan de Silva),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安娜·馬林博格-黃(Anna Malindog-Uy),以及經士智庫創始人、總裁田士臣,圍繞“東亞海上能力建設合作的挑戰與機遇”分別進行了發言討論。
對于如何“打造具有氣候適應性的可持續的藍色經濟”,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員、原總工程師王曉惠,印尼國家海洋研究所所長西斯萬托·魯斯迪(Siswanto Rusdi),馬來西亞海事研究所研究員謝麗爾·麗塔·考爾(Cheryl Rita Kaur),也分別結合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藍色經濟的發展現狀和挑戰,提出了各自的合作建議。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成果,研討結束后,與會智庫專家和學者對推進國際海洋治理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達成共識,一致同意以倡議書的形式號召國際涉海智庫和學術界協同推進亞洲區域海洋經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技術創新和海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交流,加強相關政策研究互動,不斷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國際海洋合作與治理·青島倡議書》明確,亞洲有數十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海洋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與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提升區域內各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關鍵。為此,“借助智庫、媒體等社會民間力量,推進人員之間、機構之間、城市之間的國際海洋治理與藍色經濟合作,不僅有利于為亞洲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沿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良好發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撐和公共服務保障,在應對‘逆全球化’以及氣候變化等挑戰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義?!?/p>
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呼吁,共同致力于加強本區域內民眾對各類海上非傳統安全挑戰的認識和了解,推動建立健全跨國、跨領域的應對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共同促進區域內涉海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研究、明確各國發展藍色經濟的優先事項;增進亞洲各國加強在國際藍色經濟組織與海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建立區域內的藍色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