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一周之內,三家銀行宣布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這一讓廣大基民“又愛又恨”且備受爭議的功能終于逐漸告別歷史舞臺。
“反正也不準,看了也煩心!”一位基金投資者告訴記者,雖然明知道基金實時估值不一定準,且和基金凈值常有出入,卻仍然忍不住一天之內打開APP看好幾遍。如今既然這個功能要下線了,反而落得一片清凈。
6月15日,建設銀行官網發布《關于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的公告》,稱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個人服務,進一步優化基金產品展示,提升客戶體驗,該行自6月16日起將下線代理基金電子渠道的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
6月16日,光大銀行官網發布《關于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的公告》,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個人服務,進一步優化基金產品展示,提升客戶體驗,該行于2023年6月16日起下線個人手機銀行的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
此外,平安口袋銀行APP上也滾動播報,因盤中估值與真實凈值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保障投資過程使用信息的準確性,請以基金公司實際披露的凈值為準,計劃于2023年6月16日0點下線盤中估值,屆時不再提供估值及相關提醒服務。
早在6月7日,市場就傳聞基金公司直銷和三方代銷收到通知,要求下線實時估值功能,并于6月份內完成相關系統改造并下架盤中估值服務。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多方核實了該消息的真實性,但從實踐來看,各家金融機構下線該功能的進度卻參差不齊。
“估值”與“凈值”
記者查閱了中國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和平安口袋銀行APP的相關頁面,發現這三家銀行過去展示基金實時估值的“凈值估算”的欄目確已下線,隨后記者又查閱了另外五家國有大行和十家股份制銀行的相關頁面,發現除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渤海銀行五家以外均已下線實時估值功能。
記者留意到,仍然保留“凈值估算”欄目的銀行的相關頁面都會附上一句類似的風險提示,即“估值僅供參考,實際漲跌幅以基金凈值為準”。
基金凈值,指的是每份基金凈資產,是基金公司根據基金當日持倉、收盤行情及市場情況計算出基金資產總值,再扣除相關費用等基金負債后得到資產凈值,最后除基金總份額計算得出,且會發送至托管行復核后予以正式披露。基金凈值更新的時間一般較晚,但具有權威性和唯一性。
基金估值,一般是根據歷史公布的基金定期報告中披露的持倉信息,比如前十大重倉股票、行業配置以及持倉占比等信息,按照持倉的盤中漲跌幅度來預估基金的當日凈值表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采用的算法不盡相同,各家基金公司和三方代銷平臺的基金實時估值并不一樣,有時甚至會出入較大。
以明星基金經理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為例,6月19日收盤后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恒豐銀行、渤海銀行公布的“凈值估算”依次為0.11%、0.07%、0.15%和0.06%,而浙商銀行沒有代銷這只基金。
“基金估值功能是金融機構提供的附加服務,在實際運行中因為對基金最新持倉數據不能全面掌握等原因,導致估值與實際凈值存在出入,也就是估值存在誤差,對投資者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敝袊]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下線估值功能可以減少因為估值誤差帶來的誤導,更有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也認為,基金盤中實時估值與收盤后實際凈值存在誤差,這種誤差可能會誤導基民交易決策,帶來不必要的客訴風險;同時,基金實時估值的價格呈現是高波動的,高波動會天然加劇基民短期投機心理,為炒基等不良投資習慣推波助瀾。所以,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基民權益,助力投資者養成長期投資習慣,提高基金投資收益。
薛洪言還指出,對行業而言,行業層面同步下架基金凈值功能,不存在用戶遷移風險,不影響短期競爭格局。對投資者而言,短期內或許會有不習慣,但拉長時間,總會慢慢適應,有助于培養長期持有基金的習慣。
銀行代銷基金“有點難”
銀行一直是公募基金代銷的主力軍。然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平臺等第三方銷售機構的快速成長,銀行代銷基金的市場份額正在遭遇挑戰。一般而言,公募基金銷售主要有四大渠道,分別為基金公司直銷,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代銷。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官網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之間,銀行、券商代銷和基金公司直銷的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均處于波動下降的趨勢,其中銀行代銷的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占比由2015年的25.22%下降至23.59%,證券公司代銷的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占比由2015年的10.01%下降至2019年的7.59%,基金公司直銷的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占比從2015年的61.90%下降至57.29%。
相比之下,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的份額這5年來卻直線上升,從2015年僅占市場2%的份額,上升到2019年的11%。
來源:中基協官網
2019年之后,中基協不再披露各個渠道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占比情況,但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中基協每個季度都會發布代銷機構的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的百強榜單(下稱“百強榜單”),從中亦可窺見公募基金代銷江湖近年來的變化情況。
據2021年第一季度的百強榜單,代銷機構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焙嫌嫗?.43萬億元,其中銀行渠道的保有規模占比為61.12%; “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焙嫌嫗?.51萬億元,其中銀行渠道的保有規模占比為57.88%。
據2023年第一季度的百強榜單,代銷機構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痹鲩L至5.79萬億元,其中銀行渠道的保有規模占比卻下降為50.74%;“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焙嫌嫗?.25萬億元,其中銀行渠道的保有規模占比卻下滑至47.22%。
可以看出,銀行渠道雖然仍占據基金代銷規模的半壁江山,但市場占有率卻處于下滑態勢。另外,2023年第一季度,百強名單中的前十強中銀行占據六席,較2021年年初少了兩家,后者被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所取代。
互聯網平臺的增長態勢也不可小覷。2023年第一季度, 以互聯網平臺為代表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渠道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占比為25.75%,較2021年第一季度上漲了3.46個百分點;“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闭急葹?3.91%,較2021年第一季度上漲了7.05個百分點。
來源:中基協官網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銀行渠道基金銷量增長乏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聯網平臺的迅速崛起,其他平臺的銷量也越來越大。而80后、90后這一代成為購買基金的主力,他們習慣通過互聯網渠道來購買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監管對銀行基金銷售業務違規的打擊力度也在加強。據不完全統計,年內至少有20家銀行因基金代銷業務“踩紅線”,被采取了監督管理措施,其中,銷售、業務負責人等未取得基金從業資格、基金銷售產品宣傳不合規等問題為違規的“高發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