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婷 北京報道
當地時間8月22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小麥和大豆期價全線上漲。玉米市場交投最活躍的12月合約收于每蒲式耳6.29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5.75美分,漲幅為0.92%;小麥12月合約收于每蒲式耳7.88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17.25美分,漲幅為2.24%;大豆11月合約收于每蒲式耳14.35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31.25美分,漲幅為2.23%。
近期,受美歐等國干旱天氣對農作物產量及產量預期的沖擊,國際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期價持續波動。
中信期貨研究所農產品組負責人李興彪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來看,美歐農作物產量不及預期,國際谷物價格預計延續偏強震蕩。伴隨北半球9月玉米、大豆定產,天氣炒作步入尾聲,加之黑海糧食外運逐漸恢復,全球主要谷物供需逐漸寬松,國際谷物價格或重回跌勢。不過,考慮到全球新作產量大概率受極端干旱天氣影響,國際農產品期價下跌空間仍有限。
干旱對農作物產量影響有多大
氣象條件對農產品產量具有直接影響。入夏以來,美歐大部分地區遭遇罕見的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持續時間和強度都突破歷史記錄,6月至8月持續性的極端天氣大幅降低了歐盟夏季作物的產量前景。
據歐盟委員會8月22日發布的報告,歐盟對谷物玉米、大豆和向日葵產量的預測受天氣影響最大,分別較過去五年平均水平低16%、15%和12%。歐盟委員會7月時則預計,歐盟2022/23年度小麥、大麥、玉米等谷物總產量將達到2.864億噸,較2021/22年度下降2.5%。
美國方面,根據美國干旱監測機構8月18日發布的數據,截至8月16日,處于干旱的玉米、棉花、大豆、春小麥和冬小麥產區占比分別為28%、61%、24%、18%和56%。上述數據較7月末有所下降,不過自6月以來整體上各作物產區干旱面積呈擴大趨勢。
就干旱嚴重程度而言,截至8月16日,美國遭受干旱的地區占比達66.61%,高于此前一周的65.59%,其中,處于D3-D4干旱級別(極度干旱-異常干旱)的占比達17.3%,低于此前一周的18.62%。
受干旱影響,美國農作物的生長優良率持續下調。不過,東證期貨軟商品資深分析師方慧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優良率并不能直接衡量農作物單產和產量受干旱的影響程度。以美豆為例,受益于種子抗旱性、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去年全年美豆優良率欠佳,但實現了51.4蒲/英畝的高單產。目前,美豆生長關鍵期已經進入后半段,整體來看,美國干旱對大豆單產的影響可能較有限。參考去年情況,今年美豆單產很可能維持在較高水平。
李興彪對記者稱,從當前情況來看,美國大麥、棉花和高粱等產區受災較嚴重,將導致相關農作物產量受損。而本輪高溫天氣沖擊并未明顯影響到美國大豆、玉米農田作業。并且,某種程度上,炎熱和干燥的條件有利于冬季作物的收獲。
農產品期價上漲動能有限
今年以來,國際農產品市場呈現跌宕起伏的態勢。年初以來,主要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影響,谷物、油脂等多個品種價格大幅上漲。6月初以來,國際農產品價格走向回落。而近期,主要受干旱天氣炒作情緒擾動,相關品種價格呈現反彈。
“天氣和農產品期價具有一定程度的負相關性,主要通過影響供給和供給預期發揮作用?!敝袊r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李春頂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通常惡劣天氣會導致農產品供給下降,從而抬升農產品期價。但除了真實供給面變化帶來的價格變化,考慮到農產品同時具有金融屬性,期貨市場價格波動更多受到預期的影響。天氣炒作打擾資金的流動,從而放大農產品期價的波動程度。
李興彪也指出,發生極端天氣時,市場對未來糧食供應預期下降,易導致市場出現“囤糧惜售”現象,造成糧食供給階段性失衡,從而對糧價產生影響。
目前,全球仍處于拉尼娜氣候狀態中。方慧玲對21記者稱,未來天氣因素對農作物的潛在影響包括:2022/23年度南美大豆播種期即12月可能再度遭遇干旱沖擊;9月美國棉花收獲期可能遭遇颶風帶來的過量降水對產量和質量的損害。
李興彪則指出,東南亞地區降水將持續偏多,需關注強降雨對印度棉花收獲以及馬來西亞、印尼棕櫚油生產的影響。同時,歐洲持續干旱造成土壤墑情不足,或對9月后冬季作物播種造成不利沖擊。
展望后市,國際農產品價格如何演繹?李春頂稱,干旱天氣更多是體現在對市場情緒面的影響,對全球農產品供需格局的沖擊實際上較有限。整體來看,今年全球夏糧處于豐收,加之市場已充分消化此前俄烏沖突引發的擔憂,且伴隨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市場流動性下降,預計后續全球農產品供需格局走向平穩,國際農產品價格趨于理性。
方慧玲表示,影響農產品期價的短期因素仍是天氣占主導,長期則取決于供需基本面整體情況。
就大豆而言,待9月大豆收獲上市,CBOT大豆價格承壓。等到四季度,市場關注焦點將轉向南美。目前市場對南美新年度大豆增產預期較強,若天氣較好,長期CBOT大豆運行中樞將進一步下移。
就玉米而言,在美歐遭遇干旱高溫的背景下,美國農業部本月早些時候下調全球玉米產量預估,美國玉米庫銷比處于低位、全球庫銷比下滑的趨勢將限制CBOT玉米價格下方空間。
就棉花而言,考慮到干旱影響,美國農業部8月供需報告大幅下調美棉產量,且雖然干旱程度不及2011年,但2022/23年度美棉棄收率預測高達42.9%,市場普遍認為存在超調,后續有上修可能性。而消費端需考慮下游東南亞紡織國產業下行等因素,整體國際期棉上行持續性和空間預計有限。
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根據聯合國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自2000年以來,全球干旱頻率和持續時間增加了29%。而自1998年至2017年,全球經濟因干旱損失約1240億美元。
具體而言,今年7月末美國超過43%的地區處于干旱狀態?;诖?,聯合國預計,由于干旱和相關農作物歉收,美國經濟損失估計為2.49億英鎊。
就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影響而言,李春頂稱,自然災害是影響農業收成的關鍵因素之一,影響有多大需綜合考慮災害類型以及持續時間、涉及范圍等情況。伴隨現代科技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全球各國應對病蟲、旱澇等災害的能力有所提升。
“從趨勢上看,極端天氣對農作物的負面沖擊近年來逐漸下降。從全球范圍來看,天氣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個別區域,因此,天氣因素對農業以及經濟造成的損失具有可控性、局部性等特點?!崩畲喉斨赋?。
不過,鑒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客觀來說易受自然災害沖擊。為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受極端天氣沖擊的影響程度,李春頂提出提出三點建議:一是依托現代科技,著力于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更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二是完善應急措施,提前預防、及時處理,減少相關損失;三是依托全球治理,促使各國達成共識,共同保障農產品市場的自由流通,從而減弱區域性的自然災害對全球農產品供應和市場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