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ST新億拉開了2022年A股退市序幕。
隨著2021年年報漸次落地,一眾風險企業進入退市倒計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8日,今年以來已有86家企業公告,存在終止上市風險或已被交易所做出終止上市決定。
此外,還有更多上市公司可能觸及強制退市風險,即將被資本市場淘汰出局。
本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228家公司觸及退市預警線,其中21家企業觸及兩條以上退市標準。
“A股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逐步形成?!焙MㄗC券首席分析師荀玉根說道,退市制度是注冊制實施的重要配套制度,有助于保障注冊制下市場生態能夠實現優勝劣汰的自我凈化,實現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動態平衡,緩解上市公司發行給市場帶來的資金壓力,也有助于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多家上市公司或將觸發財務退市標準
進入2022年,作為退市新規實施的第二年,也是改革效果集中顯現的一年,退市新規設置的多元化退市指標正在持續發力。
退市新規設置了交易類強制退市、財務類強制退市、規范類強制退市和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四條強制退市標準,近年來,不斷有企業因觸碰紅線被強制退市,“空殼公司”“僵尸企業”不斷出清,市場退市生態持續改善。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強制退市制度仍在嚴格執行中,*ST新億因財務造假行為被上交所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3月24日,*ST長動觸及財務指標被強制退市;3月25日,*ST艾格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指標,成為2022年首只面值退市股……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市共有約80家公司發布了關于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其中,大多數都處于虧損狀態,部分企業2021年凈資產預計為負值,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的企業較往年明顯增加。
Wind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退市數量分別為10、16、20家,同比增速分別為100%、60%、25%,僅這三年的退市公司數量就占到A股全部退市數量的31%。
過往三年的退市企業中,有5家為主動退市,因財務數據不達標退市的企業(連年虧損)只有9家。而進入2022年來,隨著年報數據的披露,越來越多的企業有望觸及財務數據指標而被強制退市。
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021年9月30日,已有45家企業凈資產為負值,已披露2021年年報的企業中,則有4家截至2021年末仍處于虧損狀態。
此外,還有76家企業2021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如果2021年第四季度不發力,這些企業極有可能面臨強制退市的局面。
“退市新規精簡了退市流程,而2020年年報是退市新規首個適用年度,如果2021年年報再觸及退市標準,將直接被終止上市。在退市制度取消暫停上市環節后,2022年財務類強制退市的公司數量可能較以往顯著增加。”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表示。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保殼”動機,部分瀕臨退市的高風險企業試圖通過營收管理而避免退市。
而這一方式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警惕。
如2022年1月29日,*ST綠景披露2021年度預計虧損0.17億元至0.21億元,扣除后的營業收入為1.4億元至1.65億元。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其營業收入“精準達標”的行為,可能存在“突擊增收”的嫌疑。公開資料顯示,*ST綠景以前年度主業為房地產,2021年3月22日以38萬元現金方式向彭蘇洪收購深圳弘益100%股權,蹊蹺的是2020年9月才成立的深圳弘益自2021年下半年已與多個客戶簽訂總額約1.8億元的機電安裝合同。
此外,機電安裝業務才開展不到半年時間,公司于2022年1月22日披露解除與中建五局三公司深圳公司2021年10月簽訂的機電安裝合同,上述合同的原定工期為2021 年 9 月 1 日至2021年12月31日,但至今仍未開工。
而退市新規明確規定,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業務收入應當在計算相應指標時予以扣除。
在業績預告發布后不久,深交所即發來關注函,要求*ST綠景說明新增的工程安裝合同業務是否已經形成“穩定業務模式”,“公司是否存在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是否存在通過調節收入規避終止上市風險的情形”。
超半數企業觸及重大違法退市
伴隨著2021年年報接連落地,還有更多企業已觸及退市風險。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228家上市公司已經觸及了強制退市指標。其中有不少企業同時觸及了多項強制退市指標。
較典型的如*ST長動,觸及退市指標最多的上市公司為*ST長動,其年報顯示,2021年*ST長動實現營業收入237.12萬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4 億元。與此同時,*ST長動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且公司2021年財務會計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觸及多項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
此外,2021年9月,*ST長動的全資子公司滁州長城國際動漫旅游創意園有限公司收到滁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下發的《閑置土地調查通知書》,指出其通過掛牌方式取得了一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但存在超過約定(規定)的動工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情況,涉嫌構成閑置土地。而這一調查,使得*ST長動還可能觸犯規范類強制退市的標準。
具體來看,228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或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指標(連續二十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包括*ST艾格(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退市新億、*ST中新和*ST東電(連續6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其中,*ST中新的總市值已連續6個交易日低于3億元;
12家企業觸及財務類指標,包括6家企業2021年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4家企業2021年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2家企業2021年年度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審計報告。
151家企業觸及規范類退市指標,即最近一年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風險預警;123家企業在最近一年接受立案調查風險,存在重大違法類退市風險,占比超過一半。
在業內人士看來,觸及重大違法類退市企業的增多,與監管層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嚴厲打擊緊密相關。
證監會日前通報2021年案件辦理情況時表示,證監會2021年全年共辦理案件609起,其中重大案件163起,涉及財務造假、資金占用、以市值管理名義操縱市場、惡性內幕交易及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等典型違法行為。依法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線索)177起,同比增長53%。會同公安部、最高檢聯合部署專項執法行動,證券執法司法合力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我國監管層對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因重大造假而退市的公司數量還會不斷增加?!睗珊瀑Y本合伙人曹剛受訪指出。
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A股因財務造假而退市的公司分別已有5、9、10家,呈逐步增加的趨勢。
2022年3月,*ST新億因明確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指標進入終止上市程序,成為2022年首只退市股,同時也是2022年首只因重大違法被強制退市的股票,更加體現出監管部門堅決執行退市新規,對財務造假“零容忍”的決心,將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效威懾。
“過去A股退市制度不健全,退市指標設置不合理,退市流程漫長且低效,導致本應退市的公司無法有效出清,這些公司逐漸被邊緣化而產生大量小市值公司,占用了寶貴的市場資源。近年來 A 股退市逐漸常態化,對財務造假等行為實行零容忍。本次*ST 新億退市彰顯了我國監管層對財務造假的零容忍態度,也反映了A股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逐步形成。”荀玉根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