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紅霞 實習研究員 井然
經歷了2021年下半年的下行周期后,2022年的工程機械行業走勢被市場廣泛關注。
2月22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發布1月份11類主要產品銷售數據,其中,工業車輛、升降工作平臺、高空作業車三類產品同比呈現11.7%、70.7%和11.4%的增幅,其他產品均呈下滑趨勢,但值得關注的是,在出口方面,這些產品均呈現大幅上漲,其中,推土機出口增幅最高,達88.1%。
事實上,2021年的工程機械行業雖然遭遇“寒冬”,但在出口市場表現亮點。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在多類指標和研究體系中,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國際化方面已取得長足進展,諸多產品打破進口依賴的同時,除以往的頭部企業外,行業企業已全面加速走向海外市場,并在國際市場中呈現出中國品牌的優勢,全面競逐全球市場。
根據YellowTables發布的全球工程機械制造TOP50企業中,2021年,中國企業占據11席,除廈工股份和新入榜的浙江鼎力外,其他企業排名均有所上升,徐工集團、三一重工(600031.SH)和中聯重科(000157.SZ)躋身榜單前五。其中,徐工集團以151.59億美元位居中國工程機械制造行業首位,占全球市場份額比重為7.9%,其次為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分別實現144.18億美元和94.49億美元,占比7.5%和4.9%。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出口在拉動整體銷量增長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平滑國內周期性波動風險。2021年上半年,徐工、三一、中聯三家國內龍頭企業的國際業務繼續實現增長,并在挖機、起重機等整機銷量方面實現全球第一,但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內機械工程企業的品牌與產業鏈拓展仍存一定壓力,而突破核心技術的同時,將“服務”與“產品”提到相同的戰略高度執行,值得考量。
龍頭企業國際化增速
2015-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市場集中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且以三一重工、徐工集團和中聯重科為主的龍頭企業優勢明顯。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制造行業CR3和CR5分別達到了33.17%和37.26%。
隨著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業務布局的不斷完善,國內龍頭企業海外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躍升為全球工程機械市場份額最大的國家。根據YellowTables發布的全球工程機械制造TOP50企業中,2020年中國入榜企業銷售額合計479.64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重合計達24.9%,市場份額占比較上年提升7.3%。
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出口在拉動整體銷量增長的同時,也有助于平滑國內周期性波動風險。本輪行業設備置換高峰期已臨近尾聲,整體來看,未來國內市場增量需求減少或將使得行業增速放緩,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在2021年進入下行周期。
2021年上半年,三一重工的挖掘機械、混凝土機械銷量居全球第一,其中,挖掘機銷售50.36億元,同比增長129.04%,混凝土機械銷售36.29億元,同比增長32.71%,起重機械銷售25.12億元,同比增長182.97%,樁工機械等其他產品銷售12.67億元,同比增長121.98%。公司上半年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建立本地化經銷體系,海外代理商超300家,根據不同國家需求及標準的差異開發不同的國際化產品,挖掘機已累計推出70款產品,上半年針對歐美市場即推出10款產品。
徐工機械(000425.SZ)的中輪式起重機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在海外擁有300家經銷商,40個辦事處,140多個服務備件中心,營銷網絡覆蓋全球18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美國、德國、馬來西亞等重點國家成立分子公司,開展直營業務,打造經銷商和直營并重的渠道網絡。
中聯重科的建筑起重機械市場銷售規模居全球第一,其中,高空作業機械海外銷售已覆蓋五大洲56個國家和地區,產品相繼進入歐洲18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高端市場,與全球各地區大型租賃公司與終端客戶相繼合作。同時,中標聯合國項目事務署農業機械長期采購資質招標項目,獲得聯合國官方認可的長期供應商資格,成為國內首家獲此資格的農業機械制造商。
縱向對比,在國際業務方面,三一重工的規模目前處于領先地位。從2018年至2020年三家企業的海外市場營收來看,三一重工由2018年的136.27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141.04億元,增幅為3.5%;徐工機械由2018年的58.94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61.09億元,增幅為3.6%;中聯重科由2018年的35.90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38.32億元,增幅為6.74%。
從2021年上半年的國際業務增長情況來看,三一重工實現大幅增長,徐工機械與中聯重科也達到較高增速。期內,三一重工國際營收達到124.44億元,同比增幅94.68%,達到上一年全年國際營收的88.23%;徐工機械為48.54億元,同期增長68.48%;中聯重科為27.68億元,同期增長52.33%。
究其原因,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首先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工程機械企業普遍經營受挫,因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得以較早實現復工復產,在產能、供應鏈、銷售服務網絡等方面有較強的保障,與外資企業相比優勢明顯,短期內海外市場競爭力有所提升,全球市場份額占比提升明顯。同時,由于國外疫情工程機械需求持續保持高位,國內相關龍頭企業在具備一定的海外市場渠道、服務能力、代理商體系等的基礎上,核心產品得以快速進入國際市場。
品牌與產業鏈拓展待升級
在國際業務快速增長的過程中,21世紀經濟研究院也觀察到,從市場占比份額來看,國產品牌出口目的地仍主要以發展中國家為主,但在部分發達國家政策多變,未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或將面臨一定挑戰。
從出口地來看,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出口前五大目標國為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但合計出口金額占比僅為30.52%?!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仍然是我國工程機械的主要出口地,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額為89.7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2.79%,出口產品以各類整機為主。2021年上半年,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對上述國家出口額為66.74億美元,占比升至44.28%。
從三一重工細分市場來看,公司目前的海外市場也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歐美市場仍待突破。2021年上半年,在亞澳區域的銷售額為56.67億元,同比增長120.05%;歐洲區域37.51億元,增長46.85%;美洲區域19.61億元,增長173%;非洲區域10.65億元,增長99.72%。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去年5月在慶祝2020年液壓挖掘機銷量躍居世界首位的儀式上表示,此前,公司致力于拓展亞洲和中南美市場,今后將著手拓展北美和歐洲等市場。
另一方面,對比國際知名企業,國內龍頭企業仍需在縱向產業鏈的拓展方面打造競爭力。我國機械出口產品在當前以各類整機為主。而占據全球工程機械行業首席地位的卡特彼勒,除在產業鏈中游布局挖掘裝載機、平地機等13種類型的整機生產業務,在上游核心部件方面,發動機、發電設備的產品也已有布局。
目前,觀察徐工、三一、中聯的業務布局基本以整機生產業務為主,企業之間的整機產品有一定重疊,但均擁有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徐工機械以起重機械、樁工機械、路面與壓實機械、產運機械、高空作業機械這五類產品為主,三一重工以挖掘機械、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路面與壓實機械這五類產品為主,中聯重科以起重機械、農業機械以及土方機械這三類產品為主。而上述三家企業,從2021年上半年財報來看,徐工機械目前在工程機械備件及其他業務方面有所突破,實現收入114.30億元,占營收比重的21.47%。
工程機械行業屬于高技術壁壘與資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生產制造呈現多品種、小批量、零部件多、制造工藝復雜等特點,行業進入門檻較高,而與國內其他技術密集型產業相同,核心零部件產品的突破是全產業的難題。
《工程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工業機行業在“十三五”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研發能力和產品性能與需求之間存在差距,產業基礎能力(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基礎軟件)存在薄弱環節,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創新研發基礎相對薄弱,在一些高端產品領域未能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制約了行業能力水平和產品質量性能的提高。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制造和檢測能力不能滿足使用需要,工程機械中高端主機和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依賴進口。
徐工、中聯等頭部企業也在其年報中也多次披露在進口零部件方面所存在的市場競爭短板。中聯重科表示,加快進口零部件國產替代進程,增強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力度;徐工機械則持續深入營造技術創新生態環境,加速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重大零部件。三一重工在2020年報中并無上述相關內容的表述,但表示,公司零部件的供應商相對比較集中,與供應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采購價格在簽訂采購合同時一次性確定,在零部件采購上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
戰略:產品、服務與轉型
從近10年來的公司戰略來看,三一重工與徐工機械、中聯重科也存在著不同。
2014年,徐工機械公司從規模角度出發,提出將繼續實施“千億元、國際化、世界級”的發展戰略,注重產品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抓國內外兩個市場。2016年,公司以“轉型升級”為發展主線,但“技術創新、國際化”的戰略重點與此前幾年執行的戰略較為相似。2017年,公司再次提出以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技術創新和國際化戰略為重點,堅持產業高端化、工業智能化、業務國際化及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模式。
2014年中聯重工年報顯示,公司全力推進戰略轉型,已由一家大型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為集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等多板塊業務于一體的全球高端裝備制造企業。2015年,公司提出“2+2+4”戰略,即立足產品和資本兩個市場,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產業和金融的兩個融合,做強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四個板塊,打造一個全球化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2017年,公司對產業進行戰略性調整,出售環境業務80%股權,聚焦工程機械、培育農業機械,產融結合進一步深化。同時,提出深入推進智能制造、構建全新客戶關系等發展戰略。2019年,公司圍繞裝備制造主業,深入推進產業升級,推動公司邁入“數字化企業”新階段。
近十年,在戰略制定方面,徐工機械、中聯重科起初均以技術產品的突破帶動企業規模的增長,并通過逐步的調整,進入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階段。而三一重工較早的進入“轉型”戰略,其將“服務”與“設備制造”提到相同高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字化升級。
2013年,三一重工首次提出“轉型”戰略,分別為核心業務轉型,即由“單一設備制造”向“設備制造+服務”轉型,其次為主要市場轉型,即由“單一國內市場”向“國際化”轉型。2018年,在“設備制造+服務”轉型基礎上,公司提出推進數字化升級,實現“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到2020年,三一重工將數字化戰略列為其第一大戰略,另一大戰略為國際化,貫徹“以我為主、本土經營、服務先行”的經營策略。
相同的是,三家龍頭企業在2019年前后均在年報中提出“數字化”轉型的動向,且在近十年都以“國際化”作為公司重要的戰略目標。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龍頭企業多年的國際化戰略布局,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從單一進口市場到當下走出去在國際市場全域競逐,并展現出中國企業實力,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布局,逐步進入收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