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雙碳”領域相關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下一步,更多更細化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如何探索落地?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雙碳”相關政策?
21碳中和課題組推出的碳中和周報,梳理盤點近期碳中和宏觀政策、綠色金融等重點消息,致力于發現綠色低碳發展背后的價值。
本期看點:發改委等發文:避免因能耗指標限制企業正常用能;“東數西算”工程啟動,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適應戰略2035》: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23家銀行通過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一、碳中和政策周報
1、發改委等發文:避免因能耗指標限制企業正常用能
2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12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包括財政稅費、金融信貸、保供穩價、投資和外貿外資、用地用能和環境五個方面政策。其中提出,優化考核頻次,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標完成進度問題限制企業正常用能。
金融信貸政策提出,落實煤電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金融政策,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推動金融機構加快信貸投放進度,支持碳減排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大項目建設。
保供穩價政策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整合差別電價、階梯電價、懲罰性電價等差別化電價政策,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對能效達到基準水平的存量企業和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在建、擬建企業用電不加價,未達到的根據能效水平差距實行階梯電價,加價電費專項用于支持企業節能減污降碳技術改造。
投資和外貿外資政策提出,組織實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實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鼓勵中東部地區發展分布式光伏,推進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海上風電發展,帶動太陽能電池、風電裝備產業鏈投資。啟動實施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重點領域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工程。
用地、用能和環境政策提出,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優化考核頻次,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標完成進度問題限制企業正常用能;落實好國家重大項目能耗單列政策,加快確定并組織實施“十四五”期間符合重大項目能耗單列要求的產業項目。
21低碳快評:春節過后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和服務業特殊困難行業紓困發展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等。發改委等12個部門發布的這份文件涉及到多個關于綠色低碳的內容,核心就是加快對傳統產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改造,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此外,今年要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在減排的同時,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的影響,企業在面對減排與發展如何平衡時,也獲得了較大的緩沖時間與空間。
2、“東數西算”工程啟動,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目前,我國數據中心大多分布在東部地區,由于土地、能源等資源日趨緊張,在東部大規模發展數據中心難以為繼。而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解讀稱,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推動數據中心合理布局、優化供需、綠色集約和互聯互通,有利于促進綠色發展,加大數據中心在西部布局,將大幅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以大換小、低碳發展等措施,持續優化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21低碳快評: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應用不斷落地的背景下,數據中心的能耗也在迅速增長,從而造成東部數據中心布局與西部能源資源的錯配矛盾越來越突出?!皷|數西算”工程為此選取8個算力樞紐,加大數據中心在西部地區的布局,從而更好地消納西部可再生能源,提高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
3、《適應戰略2035》: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2月18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以下簡稱《適應戰略2035》)。
會議指出,制定《適應戰略2035》對于積極防范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展現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強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和關鍵區域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強化重點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建設,探索建立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信息平臺;繼續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積極拓展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各地各部門制定本地區本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
21低碳快評: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嚴峻,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適應戰略2035》是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主動作為。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以及城鎮化率的提高,城市在氣候變化面前更易受影響,而且受影響的程度更深?!丁笆奈濉眹覒斌w系規劃》就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我國中心城市、城市群迅猛發展,人口、生產要素更加集聚,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日趨復雜,生產生活空間高度關聯,各類承災體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因此,重點領域和區域以及城市,更應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從而降低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
4、三大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啟動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海警局聯合印發《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對“十四五”時期渤海、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鄰近海域等三大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作出了部署安排。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三大重點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較2020年提升2個百分點左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穩步推進,主要河流入海斷面基本消除劣V類,濱海濕地和岸線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響應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國示范價值的美麗海灣。
《行動方案》部署了四個方面的主要攻堅任務。一是在陸海污染防治方面,立足三大重點海域生態環境稟賦和發展定位,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入海河流水質改善、沿海城市污染治理、沿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海水養殖環境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岸灘環境整治等7個專項行動。二是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行動,鞏固深化渤海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推進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濱海濕地和岸線保護修復;加強區域珍貴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加強漁業資源養護。三是在環境風險防范方面,實施涉海風險源排查檢查、環境風險隱患整治、海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管能力建設等重要措施。四是在美麗海灣建設方面,實施“一灣一策”海灣綜合治理,推進美麗海灣建設、海灣生態環境常態化監測監管等重要措施。
21低碳快評:海洋環境治理與保護是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海洋環境的改善也將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積極影響。三大重點海域分別對應的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這也是中國經濟的三大增長極,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與產業,隨之也產生了更多的垃圾、污水等廢棄物,針對這三個重點海域打響綜合治理攻堅戰,也將對全國的海域治理產生示范作用。
5、全國碳市場碳價小幅上漲,成交量大幅減少
2月14日至2月18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總成交量2,151噸,總成交額121,832.34元。掛牌協議周成交量2,151噸,周成交額121,832.34元,最高成交價58.80元/噸,最低成交價50.54元/噸,2月18日收盤價為56.88元/噸,較2月11日上漲1.30%。無大宗協議交易。截至2月18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86,726,403噸,累計成交額8,076,444,264.55元。
21低碳快評:春節后全國碳市場碳價仍保持在高位,上周碳價波動幅度加大,收盤較此前一周有小幅上漲。不過,成交量較前一周大幅下降。由于成交量較小,對于碳價的走勢難以做出準確判斷,未來隨著“雙碳”領域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地,人們對碳價的預期也將更加明朗。
二、綠色金融周報
1、23家銀行通過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于《中國金融》撰文稱,已完成第一階段氣候風險壓力測試,23家參試全國性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在壓力情景下滿足監管要求,將努力提高金融體系氣候風險管理能力。
2021年,人民銀行組織全國23家主要銀行開展第一階段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針對火電、鋼鐵、水泥三個高碳行業,分析在引入碳排放付費機制的情況下,從當下到2030年相關企業因成本上升導致貸款違約概率上升,進而影響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的情況。央行將重點提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科學監測評估氣候風險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有力、有序、有效地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1低碳快評:氣候風險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會向金融體系傳導。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氣候風險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會通過多種渠道向金融體系傳導,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風險也會反過來損害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
2、農行、郵儲、民生銀行公布2021年碳減排貸款情況
近期,根據相關政策要求,各家銀行接連公布2021年7月-12月碳減排貸款信息。21低碳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在此期間,農業銀行合計向525個項目發放碳減排貸款3519576萬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98%,帶動的年度碳減排量為7506584噸二氧化碳當量。郵儲銀行合計向196個項目發放碳減排貸款2054627.80萬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19%,帶動的年度碳減排量為3834378.46噸二氧化碳當量。民生銀行累計向11個項目發放碳減排貸款15.39億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29%,帶動的年度碳減排量為39.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1低碳快評:“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并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情況,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信息進行核實驗證,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碳減排支持工具能夠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源向相關政策支持領域和產業傾斜,也有效促進了碳減排貸款的發放速度。
3、浦發銀行發放異地新建水污染集中治理項目貸款
日前,浦發銀行上海分行聯合該行南寧分行向上海華誼集團發放在廣西欽州的新建水污染集中治理項目貸款。近期,華誼集團在廣西欽州的在建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基地需配套建設大型污水集中治理系統并有融資意向。浦發銀行提供基于綠色金融體系的融資方案,完成總分行兩級授信審批。期間,該行上海分行通過與南寧分行聯動,在規定時間內實現了總額4.88億元的貸款投放。
21低碳快評:該筆業務是浦發銀行上海分行在綠色金融細分領域跨區域服務的嘗試,在“雙碳”目標之下,銀行應加大綠色領域產品創新和資金投放力度,滿足企業綠色發展需求。
4、香港特區政府首次發行綠色零售債券,總值60億港元
香港特區政府2月15日公布,將首次發行綠色零售債券,目標發行額為60億港元。債券年期為3年,每手1萬港元,債券持有人每6個月將獲發一次與本地通脹掛鉤的利息。零售綠債募集所得的資金,會直接投放于具環境效益的綠色項目。此次綠色零售債券將于3月22日發行,3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并可在二手市場進行買賣。
21低碳快評:香港首次發行綠色零售債券,符合深化市場發展、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以及實現金融普惠的目標,也代表著綠色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將引導資金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5、全國首批“綠保貸”業務落地武漢
2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營業管理部、武漢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聯合舉辦首批綠色企業保證保險貸款(簡稱“綠保貸”)簽約儀式。儀式上,漢口銀行向君集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放“綠保貸”500萬元,興業銀行武漢分行向三峽電能能源管理(湖北)有限公司發放“綠保貸”300萬元。該產品將在兩區率先開展試點推廣,探索通過政府、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分擔貸款風險的方式為綠色企業融資提供保障、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并為銀行綠色貸款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未來,該業務將助力區內節能低碳、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綠色企業發展,推動武漢建成綠色金融高地。
21低碳快評:這兩筆貸款的發放標志著全國首批“綠保貸”業務在武漢誕生。隨著首批“綠保貸”業務在武漢落地,區內“綠保貸”業務有望在機制建設和業務增量上實現突破。
6、江蘇銀行業發布首份綠色金融服務自律公約
2月14日,江蘇省銀行業協會正式發布《江蘇銀行業綠色金融服務自律公約》?!督K銀行業綠色金融服務自律公約》共計26條,其中自律條款9條,從組織架構、管理制度、產品服務、風險披露等方面對江蘇銀行業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服務進行了有效規范和約束。其中《公約》第十八條明確,要加大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等產品供給,加強綠色消費、綠色理財、綠色租賃、綠色托管、碳金融等金融服務創新,加強金融科技運用,提升業務辦理效率,提高中長期資金支持力度,支持與綠色金融相關的資本項目外匯業務和跨境人民幣業務。
21低碳快評:《公約》的發布有利于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引導江蘇銀行業綠色金融服務規范、有序、高效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地方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有利于全省綠色金融自律機制的形成,完善江蘇銀行業綠色金融能力建設體系。
(實習生王栩萌、趙宇心、任怡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