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近日,國務院審議通過《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確指出,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由于產業特性、發展階段等存在差異,在綠色低碳發展策略與重點方面各有側重。但二者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協同共進。
傳統產業長期以來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但一些行業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典型特征。盡管近年來,部分傳統產業企業已經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實施技術改造、優化管理流程等措施,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從行業整體發展水平來看,距離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仍存在一定距離。一方面,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難度較大,除了技術更新需要資金投入,不同設備之間也存在技術兼容性和更新周期等問題,且節能減排效益存在邊際遞減現象。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生產過程對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有著很高的要求,當前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加之清潔能源供電成本整體仍然較高,或難滿足傳統產業對能源穩定性和低成本的雙重需求。
新興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綠色低碳領域發展迅猛。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憑借創新的技術理念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條也日趨完善,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然而,新興產業也面臨諸多挑戰。第一,經濟性瓶頸制約使得氫能、新型儲能等部分產業難以短時間進行大規模普及應用,尚難做到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第二,大量企業涌入導致部分領域競爭激烈,部分產品價格低于生產成本,行業利潤空間被壓縮,不利于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可持續發展。第三,新興產業發展速度遠快于相關標準和規范的制定進程,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和市場準入規范,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傳統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主要側重于深度綠色改造升級。基于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引導,傳統產業需要對現有的生產裝備進行升級換代,引入高能效、低排放的先進生產設備。同時,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交通物流等區位條件,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并大力推廣資源循環生產模式,加強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
新興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則更加強調高起點的綠色規劃與發展和政策設計。在產品設計階段,將綠色設計理念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綜合考慮原材料獲取、生產制造、產品使用以及廢棄處理等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通過優化產品結構設計、選用環保材料、提高產品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注重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協同上下游企業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和環保原材料,實現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
傳統產業作為制造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綠色低碳發展進程中的市場拓展,需要借助技術改造和能源結構優化來降低能耗,提升產品的綠色競爭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對環保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變化。在政策層面,傳統產業迫切需要政府政策引導,以支持技術改造資金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新興產業的市場拓展重點在于培育國內市場需求和開拓國際市場兩個方面。在國內市場,通過政府制定產業扶持政策等,引導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新興產業的綠色產品,激發市場需求潛力,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在國際市場,鼓勵企業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推動中國新興產業的綠色產品和技術走向世界。在政策需求方面,新興產業亟需政府加快完善行業標準和規范體系建設,制定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市場準入標準和行業監管制度,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保障新興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進程中并非相互獨立,而是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新興產業可以憑借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為傳統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例如,先進的電池技術可以應用于傳統產業的儲能系統,幫助傳統產業優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氫能技術的發展也為傳統化工、鋼鐵等行業的能源替代提供了新的方向。反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求又為新興產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這種需求將有力推動新興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為了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協同共進,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統籌規劃作用。通過制定統一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政策,打破產業之間的壁壘,鼓勵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開展技術合作和產業融合。在產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企業集聚發展,強化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配合。通過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形成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同時,搭建產業間技術交流平臺,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知識共享與創新合作,共同推動制造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