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cyqm8"><nav id="cyqm8"></nav></rp>
    <b id="cyqm8"></b><b id="cyqm8"><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b><big id="cyqm8"><b id="cyqm8"></b></big>
    <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
  • <table id="cyqm8"></table>

  • <dd id="cyqm8"><input id="cyqm8"></input></dd>

    理財產品亮眼業績“曇花一現”,背后有什么秘密?

    2025年01月10日 10:23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黃桂煊

    從首只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至今,已有近20年的時間,目前銀行理財已成為很多普通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之一,然而在2018年監管部門頒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后,理財行業開啟了凈值化轉型之路。凈值化轉型的目的是推動銀行理財行業積極健康發展,從而根據產品投資性質、產品期限等不同維度對銀行理財產品進一步細化了分類。然而,作為一名普通的投資者,在面對眾多銀行理財產品時,偶爾也會產生選擇困難癥,“業績比較基準”、“區間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等各類概念性名詞和展示,為普通投資者提供重要信息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困惑。筆者總結發現,投資者困惑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產品業績展示表述名詞多,投資者理解難度大

    在各家銀行手機APP等購買渠道,投資者在理財界面常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與產品業績表現相關的名詞,如業績比較基準、過往平均業績、過往最好及最差業績、區間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近七日年化收益等等。出現上述現象的本意,是監管機構及理財產品管理人希望投資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理財產品的投資目標或歷史業績表現,然后與自身投資需求相匹配,從而篩選出更加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但就像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多重的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投資者難以選擇。這其中需要重點注意的是,與基金等其他資管產品一樣,業績比較基準既不是預期收益率,也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更不是對產品收益的承諾,不能代表產品在實際運作中的收益表現。而其他不同維度的歷史業績展示,也僅代表該產品在前期運作過程中的投資收益表現,投資者實際購買后,自身的投資收益會受到市場環境、監管政策、投資能力等多重因素的變化,也無法與前期業績完全匹配。

    原因二:產品業績展示維度多,投資者選擇難度大

    考慮到投資者投資便利性,目前管理人發行的產品通常會在多個銀行等代銷機構同時銷售,而理財產品管理人通常情況下,會將理財產品的全量信息充分與銷售渠道進行交互,來滿足持有投資者了解自身投資結果和新投資者購買選擇的需求。然而受限于手機APP界面展示等原因,各家銀行等銷售機構對同一只產品可能會展示不同維度的收益,如某只3個月的最短持有期產品,興業銀行展示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浦發銀行展示近半年年化收益率,招商銀行展示近一年年化收益率,數據高低不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收益的判斷,提高了投資者選擇的難度。

    原因三:產品業績展示不定時切換,投資者了解難度大

    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之后,產品的投資運作收益受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導致產品不同時間段折合的年化收益率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這也給銷售機構帶來一定的操作空間,通過選擇性調整產品業績展示維度,不定時切換產品的“最佳收益率”,以此給客戶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假象,從而增大產品規模。例如在2022年末,債券市場大幅波動,銀行理財凈值普遍出現了回撤,部分銷售機構就會將許多高頻開放的理財產品展示收益由“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調整為“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拉長時間計算讓產品的業績展示弱化短期市場波動的影響,以此避免投資者恐慌性贖回,待債券市場回歸穩定后,短期產品收益快速提升,銷售機構又會將展示收益調整回“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從而吸引投資者購買,弱化產品長期業績表現情況。

    原因四:產品業績前后差異大,投資者投資體驗差

    凈值化轉型后,投資者往往會在各家銀行APP等銷售渠道發現不少收益表現“亮眼”的理財產品,與其他同類理財產品收益相差甚遠。

    事實上,這類產品就是產品管理人專門用來吸引投資者的“打榜”產品。這類產品通常為新成立的理財產品或份額,因期初規模較小,資產配置更為靈活,從而更容易有“亮眼”的業績表現,但當產品規模沖高后,其收益率也會自然回落。以某理財公司11月成立的新產品為例,該產品為日開固收類產品,產品成立規模約1億元,成立后產品凈值快速攀升,短短20天產品凈值從11月12日的初始凈值1.00090上升到12月2日的1.00816,此后凈值趨于平滑。但如果按照年化收益率的展示方式來看,短短20天的年化收益率就高達驚人的13.13%,這一年化收益率隱含了未來延續過去凈值表現的假設,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給投資者制造了收益假象。如果投資者以12月2日的凈值認購后持有到最新的12月26日,實際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72%,與先前的13.13%大相徑庭。

    (某理財公司日開固收類產品凈值走勢截圖)

    對產品而言,短暫的高收益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如投資者僅因展示的“亮眼”業績便決定購買來回騰挪資金,往往難以實際獲取前期的展示收益,導致投資者會有較差的投資體驗。

    為了讓銀行理財行業更加理性、健康的發展,同時讓廣大普通投資者有更好地投資體驗,需要銀行理財管理人、銷售機構和投資者共同努力。

    投資者:提高甄別能力,全面了解產品“身世”

    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希望獲得更好地投資體驗,筆者有以下三點建議:

    首先,要回歸理性。銀行理財與各類資管產品一樣,其產品業績表現會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性,會隨著市場環境和資產價格有所波動。以某理財公司固收+產品為例,該產品有20%的資產投向權益市場,在權益市場回暖的背景下近一月年化收益率超10%,達到10.84%,遠高于產品成立以來2.21%的年化收益率(見下圖):


    投資者如果想要博取可能的高收益,就必須承擔高風險和高波動。故建議廣大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追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還要關注投資風險,理性看待金融投資。

    其次,要做到“知己知彼”。理財產品與基金等其他資管產品一樣,從投資性質、產品期限等方面有不同的分類,不同分類的產品其業績表現等方面也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比如,今年9月末至10月初,權益市場表現強勢,前期已購買配置權益類資產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則會發現該段時間產品凈值也同樣漲勢良好,極端情況會扭虧為贏,實現成功“解套”;而同期持有純固收產品的投資者,受到債券市場低迷的影響,業績表現自然不盡如人意。故而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先去了解產品類型,包括可能的回報率和所需承擔的風險等等,再問問自己,對投資回報的要求、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的要求等等,當“知己知彼”之后,選中的產品自然會有更好地投資體驗。 

    再者,要了解全面。廣大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能僅觀察產品所展示的業績比較基準或歷史收益,尤其是顯著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亮眼”收益,更應該通過產品說明書、產品宣傳材料、或向理財經理咨詢等方式,從產品投資性質、產品風險收益特征、產品流動性等各個方面,全面地了解理財產品的各類要素和可能面臨的各類風險,再行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機構:優化業績展示,需監管和機構共同助力

    為更好地踐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深化對投資者的教育和陪伴,監管機構和理財產品管理人、銷售機構仍需共同努力:

    首先,金融機構應當向投資者宣傳更加理性的投資理念,向投資者宣傳金融基礎知識和國家政策,提升投資者的投資判斷力,同時引導廣大投資者在購買前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產品的各類要素、風險收益特征等,以更好地匹配其自身投資需求,從而更加精準的選擇理財產品。

    其次,理財管理人和銷售機構,需要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全面、合理的向投資者展示產品要素和業績表現,不進行片面的展示,從而便于投資者更好地結合自身訴求選擇理財產品。

    最后,我們呼吁監管部門盡快統一業績展示維度及標準,出臺銀行理財產品的詳細分類規則及產品業績展示的統一標準,促進資管行業公開、透明競爭,良好有序發展。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rp id="cyqm8"><nav id="cyqm8"></nav></rp>
    <b id="cyqm8"></b><b id="cyqm8"><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b><big id="cyqm8"><b id="cyqm8"></b></big>
    <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
  • <table id="cyqm8"></table>

  • <dd id="cyqm8"><input id="cyqm8"></input></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