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通過早期投資陪伴諸多創業企業走向上市的啟明創投,計劃直接在A股市場出手,成為上市公司的實控人。
1月6日晚,上市公司天邁科技發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郭建國及其一致行動人郭田甜、海南大成瑞信投資合伙企業,與蘇州工業園區啟瀚創業投資合伙企業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啟明基金擬收購1775.67萬股天邁科技股份,占總股本的26.10%。權益變動完成后,啟明基金將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鄺子平。本次股份轉讓中,針對標的股份的轉讓總價為人民幣4.52億元,分三期支付。
關于這筆交易的具體細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嘗試聯系啟明創投進行采訪。啟明創投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目前這筆交易剛簽署轉讓協議,離股份交割和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出于監管的要求,目前所有相關需要告知市場的信息,都已經在上市公司的公告文件中進行了詳細披露。關于這筆交易的后續進展,也會第一時間通過上市公司公告公開給市場。
“啟明創投控股上市公司可能是出于多方因素的考慮?!毙露Y本董事長、創始人張馳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一方面,“并購六條”出臺后,鼓勵并購重組,允許跨行業并購。創投機構控股上市公司后,可以往上市公司裝入自身在一級市場投資的優質資產。這相當于是在退出難的大環境中,增加了項目退出的渠道。一方面,創投機構現階段自身很難在A股市場謀求上市,也可以把控股的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
同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受到政策鼓勵的當下,多家創投機構正醞釀加大在并購業務方面的布局,創投機構控股上市公司的案例在2025年或將逐漸增多。而在早些年,也有些許創投機構進行嘗試,比如信中利控股深圳惠程、IDG入主四川雙馬、基石資本控股香農芯創等等。
從早期投資黃金捕手到入主上市公司
在過去近20年里,啟明創投堪稱早期投資市場的黃金捕手。據了解,啟明創投旗下管理11只美元基金,7只人民幣基金,已募管理資產總額達到95億美元。自2006年成立至今,機構專注于投資科技及消費、醫療健康等行業早期和成長期的企業。
截至目前,啟明創投已投資超過580家高速成長的創新企業,其中有超過210家通過上市或并購等方式退出,有80多家企業成為獨角獸或超級獨角獸企業。比如,小米集團、美團、嗶哩嗶哩、知乎、石頭科技、優必選、文遠知行、甘李藥業、泰格醫藥、再鼎醫藥、康希諾生物、惠泰醫療、諾輝健康、壁仞科技等,都是其所投資的知名企業。
小米曾是啟明創投投資的企業中,回報率最高的企業之一。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文遠知行上市,啟明創投是文遠知行最早的投資人,也是公司目前占比最大的財務投資人。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創投行業雖然面臨低谷周期,啟明創投仍然是行業的活躍參與者。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在公開活動上介紹稱,啟明創投在2024年投資了60多個項目,投資進度比2023年略有回升。AI是啟明創投在科技板塊關注的重要賽道,其在2024年投資的企業包括具身智能領域的銀河通用,續投的企業包括階躍星辰等。
啟明創投在早期投資市場戰績斐然,其對并購交易的參與,也有些許蛛絲馬跡。2023年1月28日,邁瑞醫療斥資66.52億元,實現對科創板上市醫療器械公司惠泰醫療股份24.61%的收購,其中部分股份來自啟明創投和晨壹資本。
在這筆以賣方身份參與的并購交易中,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曾談到,過去并購發生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從并購方角度來看,中國本土的公司能拿出很大的資金做并購的比較少,并購方本身會覺得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二是被并購方角度來看,很多企業家還是傾向于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太能從心里接受并購這件事。
但看從全球產業視角而言,包括在醫療健康領域里,通過強強合作或者相互協同,也就是通過并購做出規模效應、加強競爭地位實際上是個常規的方式。目前來看,中國真正意義上有能力通過并購做大的公司在慢慢產生。
“過往,啟明創投在硬科技、醫療健康領域積累了很多優質企業。目前天邁科技處于虧損狀態,啟明創投入主其中,可能已經想好了裝入優質資產的規劃?!币晃粊碜砸痪€創投機構的合伙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但對啟明創投來說,主要考驗在于,過往團隊經驗主要集中在早期投資方面。控股上市公司后,團隊是否具有相應的管理能力,進行持續的價值創造。
創投機構控股上市公司夢想照進現實
長期以來,創投機構是創新創業企業的陪跑者,在IPO敲鐘后,創投機構功成身退,再將獲得的投資回報還給出資人——這被看作是投資行為最完美的結局。但其實,在行業布局深遠的創投機構,也有著控股上市公司的夢想。
一位控股某上市公司的創投機構合伙人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稱,在原來的模式下,創投機構看好某個行業領域,就培養一支比較懂相關領域的投資團隊。然后先花時間找出資人來募資,再作為小股東去投資創業公司,把創業公司花很多年養大推上市。
“這個過程一是耗時長、風險大。而有些時候,創業者甚至還沒有我們的團隊懂行業。我們也有很多的人脈資源積累,所以干嗎不自己做?這時候如果機構有了上市公司的平臺,就解決了‘自己做’過程中找出資人融資的問題?!彼f。
一方面,創投機構現階段自身謀求上市很難,把控股的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對創投機構來說募資會相對容易。另一方面,創投機構控股上市公司后,也可以往上市公司裝入自身在一級市場投資的優質資產,增加項目的退出渠道。
“一直以來,想這樣做的創投機構很多,但能夠做成的很少?!睆埑趯τ浾叻治龇Q。一方面,監管機構此前并不鼓勵金融機構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另一方面,大量創投機構此前是以少數股權投資為主,控股上市公司對創投機構的管理能力也提出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過去十數年里,零星也有一些創投機構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控股。比如,信中利控股深圳惠程、IDG入主四川雙馬、基石資本控股香農芯創等。
控股上市公司后,創投機構通常會推動上市公司進行業務轉型。比如,2016年,IDG入主四川雙馬,當時,這還是一家生產建筑材料為主的上市公司。2024年10月,公司公告,計劃斥資15.96億元收購銀星醫藥與銀星集團所持有的健元醫藥92.1745%的股權。這也意味著,四川雙馬跨界進入大健康領域。
2019年,基石資本以10多億元的總出資拿下了創業板上市公司聚隆科技的控股權。當時聚隆科技是一家做洗衣機減速離合器的傳統制造企業,市值僅為30億元左右。收購完成后,基石資本帶領聚隆科技向半導體轉型,并在2021年改名為香農芯創。
近年來,在IPO退出不確定性較高的環境下,并購受到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并且,隨著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受到政策的鼓勵,不少創投機構再度開始醞釀控股上市公司,更深層次的參與其中。
近日,KKR投資集團合伙人孫錚在公開活動中分享指出,過去兩年可以明顯感受到,很多上市公司、未上市公司的企業面臨家族傳承和二代接班的問題,以及來自相對早期財務投資人的退出壓力。原來不愿意考慮出售的一些企業家,現在會非常嚴肅地來思考,出售控股權是否成為企業發展的備選項。
“同時,上市公司間的并購交易也在增多,未來這些交易也可以更多的由并購基金參與甚至主導,我們認為這對優化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和數量是有積極意義的?!睂O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