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周頔 上海報道
當前,中國養老保障似乎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在養老保障體系的三支柱中,基本養老保險面臨資金缺口和保值增值的壓力;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覆蓋范圍和資金規模仍顯不足;個人養老金實際參與度和資產規模同樣有待提升。
9月7日,在以“應對變化的世界”為主題的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就當前我國養老體系所面臨的困難挑戰進行了分析,并就養老金統籌、養老金融發展等領域提出了建議。
外灘圓桌“養老金融:如何滿足銀發經濟下的多元化需求?” 周頔/攝
我國延遲退休“漸進式”將更明顯
談及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速度快”與“差距大”是主要特點。他指出,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延長,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社會老齡化速度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非常快的。
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男性60周歲、女工人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男女平均約為55歲。而隨著人均預期壽命提升,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大多是65歲退休,日本等國家正在向67歲過渡,目前我國的退休年齡與他們相比有十年差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對此,鄭秉文著重強調了“自愿、彈性原則”和“漸進式”。他介紹道,很多國家有自愿、彈性退休制度,比如美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但勞動者可以選擇提前2年退休,即在63歲可以退休,不過退休金相比65歲退休要低一些。此外,鄭秉文表示,“漸進式”退休提出已有多年,根據目前我國生育、托育、養育的家庭負擔、家庭經濟現狀,“漸進式”將會更加明顯,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央在制定這項政策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實際需求與實際情況。
延遲退休是否會影響就業?鄭秉文給出的答案是沒有影響。他從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首先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4年度招錄人數不足4萬人,而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能夠進入“編制”的比例為千分之三,因此漸進式延遲退休對公共部門就業的影響很小。而如果說延遲退休對公共部門就業影響是“低相關”,而對于私營部門就業的影響則是“不相關”。退休年齡與失業率沒有相關性,最終影響就業的核心是經濟發展,如果經濟不發展,即使降低退休年齡,失業率也還會繼續擴大。
要提升養老二三支柱占比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隨著人口壽命持續增長,全球各國的養老金支出都面臨了很大壓力。為應對這一壓力,需要完善養老金籌集制度,提高養老金籌集水平。
近年來很多國家在養老金籌集制度設計上呈現出比較明顯的變化趨勢,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金犖介紹了相關的國際經驗:
一方面是單支柱向多支柱轉變,特別是提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占比。各國在養老金制度發展初期都主要依靠第一支柱為退休者提供養老保障,但在養老金持續承壓的背景下,各國都在鼓勵企業創建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鼓勵個人進行養老儲蓄,從而擴大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比例,構建多支柱養老體系。
全球養老金規模最大的七個國家中,除了日本外,其他國家的二三支柱占比都非常高,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為例,其二三支柱占養老金總資產的比例分別是92%、87%和97%;OECD國家二三支柱占養老金總資產的整體比例約為89%,而中國目前二三支柱占養老金總資產的比例約為41.7%,這說明我國發展養老二三支柱還有很大空間。
另一方面是養老金由待遇確定型(Defined Benefit)向繳費確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轉變。待遇確定型模式會事先明確或基本明確職工未來的待遇水平。待遇水平高低一般直接與工資水平、職務高低、貢獻大小和工齡長短相關,繳費多少由待遇水平決定,和社保資金增值程度沒有關系。而繳費確定型實行個人賬戶管理,待遇水平與個人賬戶積累額直接聯系,由市場化運作情況決定。
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養老金制度正由待遇確定型向繳費確定型轉變,以養老金七強國家為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繳費確定型占比已從37%上升至58%,特別是像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繳費確定型養老計劃占比呈現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而我國目前繳費確定型養老計劃的占比與上述國家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養老金制度設計要考察很多因素,比如覆蓋率、性別平等、福利充足性、管理效率和成本,特別是財務可持續性、人口平衡等,沒有‘最佳模式’,應該綜合考慮各個國家不同的情況,每個國家也應該做動態變化的調整,目的還是應對好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苯馉畏Q。
商業銀行應加快轉型提供養老服務金融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養老金融包括了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三大板塊。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助理張曉慧表示,當前我國社會正進入深度老齡化,很多老年人長壽但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很多老人身邊并沒有子女,沒人能幫助他們管理賬務,進行財務決策。而老年人自身的金融素養不足,會增加財務風險。
針對老年群體的新特點和新需求,張曉慧認為,金融機構必須從“以人為本”出發進行金融服務方面的供給側改革,來幫助老年群體獲得“一攬子”的金融服務。
張曉慧指出,目前來看,養老金融中最大的短板當屬養老服務金融,社會關注度不夠,服務也需要大力改進。
她表示,隨著信息科技特別是金融科技的發展,傳統銀行業務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可考慮將傳統銀行業務隊伍轉型提供養老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是提供養老服務金融很好的載體,比如可以針對失能老人提供數字賬戶、聯名賬戶等金融服務,老年用戶離世后可以提供財產繼承等金融服務。
“目前來看,養老金融服務供給的針對性、時效性、有效性顯然是非常不足的,供需的匹配度并不能令人滿意。所以,在這些方面銀行還是需要做更大的改進,來滿足大家對養老服務金融的進一步需求?!睆垥曰鄯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