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國有企業被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心骨”。 然而,隨著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一個緊迫的問題考驗著央企和地方國企:如何在兼顧社會責任的同時提升經營效益?
近日,廣西國資委旗下兩大直屬國企——廣西投資集團和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相繼于8月9日和8月13日宣布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據悉,國有資本改革按照大型央企先行試點,地方國企跟進的節奏穩步推進。此前2022年6月,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等5家央企已率先完成了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轉型。
而地方國企不僅承擔著滿足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需求的任務,也是區域GDP增長的有力支撐,需要剝離沉重的低效資產,在市場化運作中尋求效益。據統計,2014年以來,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超 150 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縱觀國企改革歷程,淡馬錫模式下的三級監管架構被反復討論,部分專家認為中國形成了“國資委-兩類公司-國企”三級架構。然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三級架構更多屬于市場誤讀,目前仍然為兩級架構,且“管資本為主”并不意味著不管企業。
廣西兩大區直國企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國有企業是廣西經濟的重要支柱。據廣西國資委消息,2023年,廣西全區國資系統企業資產總額首次突破6萬億元。從營業收入來看,廣投集團、北投集團2022年的營收分別位居廣西區直國企的第一、第四位。
廣投集團2022年營業收入達2103.0億元,目前是廣西唯一一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據悉,該集團在能源、鋁業、醫藥、數字經濟、金融業領域均有布局,旗下擁有廣西北部灣銀行、國海證券等多個金融機構牌照。
北投集團2023年營業收入達800.6億元,該集團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在綜合交通、口岸物流、環保水務領域有所布局。
一位廣西國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此前政府結合區內情況,確定了兩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及2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試點,本次已有3家轉正,其中廣投集團、北投集團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宏桂集團轉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而廣西國宏集團尚未轉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國宏集團仍處于試點階段,此前該集團于2019年10月獲批成為區內第二批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
《2023廣西企業100強發展報告》顯示,廣西大企業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整體運行質量不優,企業結構尚有待優化,創新驅動力不足,區域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2024年上半年,廣西經濟增速為3.6%,低于全國平均值。據悉,廣西國資委監管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廣西一半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占廣西三分之一,創新平臺占廣西四分之一。考慮到區直國企規模龐大,其改革或將對廣西經濟增速起到更有力的支撐作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試點階段,兩大廣西國企一方面積極剝離“兩資兩非”資產,一方面積極整合現有產業資源。
“兩非”指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兩資”指低效資產、無效資產,這些歷史包袱會拖累國有企業的發展進程。
據悉,在“十三五”時期,廣投集團累計退出廣投黔桂、廣銀亞鋁等102家企業,收回投資約70億元,用于并購重組南南鋁加工、正潤集團、北海電廠等10家企業。
2022年6月,廣投集團宣布,經自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302項工作任務。同期,北投集團亦于2022年7月宣布已全面完成“兩資兩非”清理、“僵尸企業”處置、重點虧損子企業治理等任務。
在去除低效供給、恢復造血能力后,國有企業也在尋求打造新的競爭力。此前,廣投集團將持有的正潤集團85%股權整合至旗下的廣投能源,使得廣投能源、正潤集團、桂東電力三方在能源產業鏈上形成優勢互補。
“授權放權”為重要關鍵詞
國有企業通常以穩字當頭,在經營模式上往往更趨保守。然而,隨著經濟壓力增大,地方債務管控的趨緊,國企正逐漸尋求社會責任和經營效益之間的平衡。
此前2022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宣布將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5家央企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另外12家央企繼續深化試點。
數據顯示,2020年,納入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的19家央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6%、凈利潤同比增長14.3%,大幅超過央企平均水平。
一位國資研究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推進國企改革,此前2020-2022年為三年改革行動,而2023-2025年深化改革提升行動,主要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實行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體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業內了解到,近年來核心央企以及各省最大的國有投資集團轉制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其目的之一是在國企和國資委間減少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以推進市場化經營。
以廣投集團為例,該集團旗下政務服務平臺“智桂通APP”,其模式即為政府授權、企業投資建設,并通過市場化運營獲取收益。
事實上,2018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就明確提出,推進簡政放權,要圍繞落實出資人職責的定位,有序推進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放權,將包括國有產權流轉等決策事項的審批權、經營班子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權等授予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在“兩類公司”的組建路徑上,據招商證券研報,截至2022年,中央層面的“兩類公司”全部采用改組方式,超過 90%以上的地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也采取了改組的方式,僅有約 9%的地方“兩類公司”采取了新設的方式。
同時,“主責主業”也是另外一個關鍵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完善主責主業管理,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以廣投集團為例,該集團提出“邊進邊退”的思路,一方面加強央地合作、深化向海開放發展,鞏固鋁產業資源稟賦和地域優勢;一方面對鋁板塊的非主業領域、發展前景不佳的企業堅決退出。據悉,廣投集團旗下廣西鋁業集團已清退4家低效企業。
此外,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在地方政府風險增長的背景下,部分地方化債需要此類公司參與,例如通過地方國企購買城投公司的股權屬于化債方式之一。國資國企研究專家席加省撰文表示,可將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與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改革結合起來。
并非照搬淡馬錫模式
縱觀國企改革十年,淡馬錫模式是一個被反復討論的話題。淡馬錫公司是新加坡國有資本的管理者,政府控制國有資本,但不直接管理企業,從而形成了“政府-淡馬錫-企業”的三級監管架構。
而我國國企改革的一個基本要求,即為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在各級國資委紛紛設立“兩類公司”后,部分學界專家認為中國將對標淡馬錫模式,使原有的“國資委-國企”二級架構改為“國資委-兩類公司-國企”的三級架構。
然而,多位國資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仍為二級架構,并未形成所謂的三級監管架構。一位國資監管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所謂的三級架構更多是一個市場誤讀,并無官方表述。國資委將業務功能劃給兩類公司,只保留監管職能的說法并不準確。
“管資本為主并不是不管企業。國資委強調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完善業務監管、綜合監督、責任追究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也屬于國企,與其他國企地位相當,并非在中間再加一級,目前依然是兩級架構。”上述國資監管人士表示。
雖然多數兩類公司的模式并非“三級架構”,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財政部下屬的中投公司被認為更接近“淡馬錫模式”。
同時,這一模式也曾偶現于地方政府的表述中。深圳國資委官網顯示,2018年,深圳市審議通過了《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對標淡馬錫打造國際一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實施方案》。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深圳在此方面探索較多,且這一提法的主語為“深投控”而非“國資委”,因此表述上是恰當的。
此前2020年,深圳出臺《深圳市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20年版)》,特別明確了2項“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授權放權事項”以及2項“對對標淡馬錫綜合改革企業的授權放權事項”,進一步為深投控“松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