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
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支持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加強鹽堿地綜合治理。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種康帶來了《推廣“以種適地”東營模式 加速推進鹽堿地利用的建議》。
他在提案中指出,我國現有具有農業開發利用潛力的鹽堿荒地約1.11億畝,如全面改良現有可以利用的鹽堿化耕地和鹽堿荒地,在充分保障農業用水和排水條件下,預期可年增糧食產能4650萬噸以上,約為2022年糧食總產量的6.77%,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聚焦“以種適地”這一鹽堿地利用新思路,種康從東營鹽堿地示范基地的研究和實踐出發,建議大力推廣“以種適地”東營模式,以科技創新加速推進鹽堿地改良利用,服務國家飼料糧安全。
種康表示,這一提案的最后落腳點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以科技為主導,加大科技平臺建設,加強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生產效率,推進飼草業或草牧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鹽堿地治理情況如何?“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有何不同?新思路下如何提高中重度鹽堿地利用效率?如何將科技創新運用到飼草業發展中去?為解答這些問題,2024年3月7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種康進行了專訪。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種康(受訪者供圖)
加強飼草育種科技體系研發推廣
《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要害是種子和耕地。你長期從事育種研究,為什么今年兩會帶來了鹽堿地利用相關的提案?
種康:糧食安全說到底是食物安全,去年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要樹立大食物觀,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居民膳食結構中的各種組成部分,而碳水化合物類食物和蛋白類食物是其中最主要的兩部分。過去三十年,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類食物攝入降低了22%,蛋白類食物攝入增加了18%,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者還將繼續保持增加趨勢。
要解決牛羊肉等蛋白類食物供應問題,僅依靠牧區放牧是不夠的,還要進行集約化養殖。草是集約化養殖的重要原料,牧區放牧的草主要是生態草,而集約化養殖所需的草以飼草為主。
我國飼草用量很大,產需缺口明顯,優質飼草供給不足,“飼草之王”苜蓿的草種對外依存度約80%。未來蛋白類食物需求的增加,還將進一步推升飼草需求,這就迫切需要加快補齊飼草供給短板。
我國有限的耕地資源要優先用于糧食生產,飼草種植不能和糧食爭地,飼草種在哪里是我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如果將18億畝耕地紅線之外不適宜種植糧食或種糧產量很低的鹽堿地加以利用,就能為飼草種植提供非常重要的應用場景,飼草又通過牛羊肉轉化為居民所需的蛋白類食物,這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方面。
這就需要加強飼草育種科技體系的研發和推廣,這也是今年兩會我帶來《推廣“以種適地”東營模式 加速推進鹽堿地利用的建議》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這個提案源于我負責的中國科學院“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這個專項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生態與生產平衡發展的問題,即探索如何才能既保護生態,又能夠生產滿足畜產品供給的飼草。這個專項的其中一個示范基地在東營,經過五六年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試點示范成果,我們希望將這些成果和理念向更多鹽堿地推廣。
《21世紀》:國外鹽堿地治理能否為我國提供一些經驗?目前我國鹽堿地治理情況怎么樣?
種康:我國鹽堿地治理與國外完全不同。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畜牧業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很早就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飼草產業,可以滿足本國畜牧業需求,在鹽堿地上種植飼草的需求不大。
著眼我國,幾十年來,我國一直在進行鹽堿地利用的研究和實踐。過去我國口糧沒有實現完全自給時,改造利用鹽堿地的主要思路是降低土地鹽堿度,用以種植糧食作物,這是典型的“以地適種”。
但這樣的治理思路不能根治鹽堿地問題,比如常見方式是用大量的淡水溶解上層土壤中的鹽,降低上層土壤的鹽堿度。在土壤水位下降過程中,土壤中的鹽分也會向下集聚,要想種植糧食,每年都要對鹽堿地進行治理,成本也比較高。
除此之外,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復雜,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趨勢仍在加劇。中重度鹽堿地面臨改造技術難度大、經濟成本高等問題,難以改造為適宜糧食種植的土地。
目前“以地適種”仍是我國鹽堿地利用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以種適地”的新思路。在不改造鹽堿地的前提下,通過培育耐鹽堿的特色飼草品種,并在不適宜種植糧食的鹽堿地上應用,用科技創新的方式來解決鹽堿地利用問題。這既能助力解決蛋白類食物供給增加的問題,也能降低鹽堿地利用成本,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一種體現。
去年7月20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對于之前鹽堿度較低、用水量較少,作物產量又尚可的鹽堿地,可以繼續用“以地適種”的方式來治理;而對于原來作物產量很低甚至沒有產量的鹽堿地,就需要用應用“以種適地”的新理念,兩種治理理念結合,實現更好的治理和利用效果。
這次會議將“以種適地”放在“以地適種”之前,也體現了“先立后破”的要求,即在沒有培育出更高產的耐鹽堿飼草品種之前,還要延續之前的鹽堿地治理思路,新品種培育出來之后,逐漸取代原有的生產效率較低的品種。
推廣“以種適地”東營模式
《21世紀》:“以種適地”東營模式成效如何?各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東營模式的推廣和適用性如何?怎么才能更好推廣這一模式?
種康:我們在東營黃河入??诟浇x取了一塊鹽堿度比較高的土地作為基地,經過幾年研究和實踐,我們已經選育出150多種可以在這里種植的飼草品種或種質,包括甜高粱、苜蓿、長穗偃麥草等,這些品種或種質在小范圍示范中表現良好,可以進行大面積推廣。
另外,我們也和一些養殖企業合作,基于他們的養殖規模和所需的飼草類型來規劃種植,打通飼草產業鏈。我們還在東營基地的飼草生產中采用了一些節水栽培措施,配套發展了一些草產品精細加工技術。
以青貯甜高粱為例,東營基地種植了約5萬畝青貯甜高粱,其成本較原來下降30%-50%,而收益增加52%以上,收益高的增幅近70%。
目前我們這個項目主要是在東營地區推廣,新疆的小范圍示范才剛起步,我希望東營模式能夠推廣到其他鹽堿地區域。不同鹽堿地區域的鹽堿類型不同,需要針對性研究適宜種植的飼草品種。推廣東營模式并不是照抄東營的飼草品種,而是要推廣其理念,在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的鹽堿地上生產飼草,發展畜牧業,更好服務居民蛋白類食物需求,這也是東營模式的核心。
要推廣這一模式,需要資金、技術、資源等多方面投入,建議國家出臺政策,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典型鹽堿區域推廣“以種適地”東營模式,創新融合工程改造、土壤降鹽培肥、飼草良種、農機農藝一體化等工作,實現鹽堿地草牧業新產業模式。建議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和水土條件,提出不同片區穩定且可持續的鹽堿地差異化利用方案及全國鹽堿地產能擴增系統性規劃,并從政策層面鼓勵企業積極牽頭,會同地方政府和科研機構共同推動草業和牧業協同的產業發展戰略。
《21世紀》:你在提案中提出“‘以水定地’,改造利用中重度鹽堿地”的建議,能否展開講講?
種康:從實踐來看,我國中重度鹽堿地利用還面臨資源約束,尤其是水資源約束的問題。要將中重度鹽堿地作為飼草生產用地,必須要有一定量的淡水保證,而我國對不同區域的農牧業用水有嚴格的政策規定。
對此,要加強相關研究,明確不同類型鹽堿地飼草種植的最低淡水用量,在此基礎上,需要國家在水資源分配政策上予以支持,建議制定“以水定地”的鹽堿地綜合開發和治理規劃,明確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政策,為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必要資源保障。
《21世紀》:你在提案中建議加強耐鹽堿飼草分子育種研究,目前這項工作推進情況如何?
種康:歐美國家審定的飼草品種逾5000種,而我國目前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的飼草品種僅有600余種,其中適合鹽堿地種植的飼草品種更少。這就需要用新的科技手段,快速培育耐鹽堿飼草品種,這離不開基礎理論指導,但現在全世界范圍內關于草的基礎理論研究都比較少。所以從產業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建立科技研究平臺,推進一些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項目。
在提案中,我也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一是重視耐鹽堿生物育種創新,尤其是大力加強耐鹽油料、飼草作物的分子育種研究。二是布局耐鹽堿育種科技創新專項,高起點實現育種技術迭代,大幅縮短育種周期。三是完善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布局,籌建飼草全國重點實驗室,補齊集約化養殖飼草供給短板,確保肉奶剛性需求的供應安全。
《21世紀》:今年兩會你還帶來了《關于加強“科普中國”行動實施措施的提案》,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
種康: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隨著科普宣傳業態多元化發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科普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仍然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學普及工作高質量發展。
高校不僅為社會培養各方面人才,還具備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的社會功能,有面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普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職責,是國家科普和科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師具備從事科普宣傳的天然優勢,但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高校沒有建立常態性科普教師隊伍的占比42%,有科普團隊且定期開展活動的高校只有23.5%,與外部科普單位開展合作的高校僅13%左右。
對此我提出了四方面建議,一是將科普實績納入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隊伍考核評價體系,二是加大對從事科普工作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的資金支持,三是鼓勵高校聯合開發高質量科普資源,四是建議國家科技項目管理部門對承擔科技任務的科學家提出科普的剛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