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我國A股ESG報告(又稱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率近年來逐漸提高,2022年達到36%。
然而,由于國內缺乏統一的ESG信披標準,ESG報告內容差異懸殊。
如今,這一問題正在得到根本性解決。
2月8日,滬深北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對上市公司ESG報告信披做出系統性規范,《指引》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根據《指引》,報告期內持續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的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必須披露ESG報告,其余上市公司自愿披露。
不過,ESG報告強制披露設有較長過渡期,屬于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應在2026年4月30日前發布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
450余家上市公司2026年起強制披露ESG報告
2月8日,滬深北交易所相繼發布《指引》,三大交易所所發指引在披露強制性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具體披露內容基本相同。
作為我國首部系統性ESG信披規則,《指引》具有諸多亮點。
首先,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性披露相結合。報告期內持續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的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
目前,此類上市公司共450余家,占A股市值占比51%。
其他上市公司鼓勵披露ESG報告但不做強制要求,如若自愿披露,相關指標也應遵照《指引》要求。
其次,必須披露ESG報告的上市公司不必著急,《指引》設有較為充足的過渡期和靈活的披露要求。
一方面,強制披露ESG報告的上市公司保證在2026年4月30日前發布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即可。
另一方面,首個報告期上市公司無需披露相關指標的同比變化情況,對于定量披露難度較大的指標,可進行定性披露并解釋原因;在2025年度、2026年度報告期內,披露主體難以定量披露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和機遇對當期財務狀況影響的,可僅進行定性披露。
再者,從披露指標來看,主要包括環境信息披露(E)、社會信息披露(S)、公司治理信息披露(G)三大方面。
其中,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方面,三大交易所披露要求基本相同,皆聚焦公司治理結構、內部制度、控制措施和程序情況等,并設置了反貪污反賄賂、反不正當競爭議題。
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共同點為圍繞治理,戰略,影響、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與目標四個核心內容對擬披露的議題進行分析。氣候適應性、轉型計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排措施、碳排放相關機遇等事項為滬深交易所信披共有要求。
與此同時,交易所也要求披露污染物、廢棄物、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環境事件及處罰、循環經濟、能源使用、水資源使用等議題。
社會信息披露方面,交易所設置的議題多達十余個,包括鄉村振興、社會貢獻、創新驅動、科技倫理、供應鏈安全、平等對待中小企業、產品及服務安全與質量、數據安全與客戶隱私保護、員工等。上市公司需要對相關議題所涉及的影響、風險和機遇、公司采取的具體措施、取得的具體成效等進行信披。
ESG報告披露任重道遠
近年來,受到政策監管的影響,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的總體披露數量遞增趨勢明顯。近十年間,A股ESG報告披露率由2012年度的12%上升到2022年度的36%。
根據興證智庫ESG研究員薛宬介紹,各行業間ESG信息披露差距顯著,銀行、非銀金融披露率高,醫藥生物、化工、機械設備和電子等行業披露率相對偏低。從公司屬性方面分析,國有企業ESG報告的披露率最高,民營企業披露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薛宬認為,就披露質量而言,我國上市公司ESG信披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首先,ESG信披規范化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統一的ESG信披標準,以及對ESG理念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不同,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的質量和內容存在較大差異。
其次,ESG信披在完整性和平衡性方面有待提升。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過程中往往只強調正面信息,而回避負面信息,沒有客觀地反映其ESG績效和風險情況。
再者,ESG信披的可比性不強。上市公司ESG披露數據的口徑不一致,且缺乏有效的第三方鑒證,實現ESG披露的橫向與縱向比較難度較大。
中金公司研究部量化及ESG首席分析師劉均偉同樣提到,由于標準不統一、披露難度大等原因,部分上市公司的披露內容出現量化數據少、可比性差、信息平衡性不足等問題。同時,由于ESG議題的重要性因行業特性、經營環境、企業發展階段等因素而異,因此不同行業的ESG披露重點有所差別。
根據中金ESG評級系列研究,“溫室氣體排放”、“勞動關系管理”和“員工多元化”是各行業公司都會普遍關注的ESG議題。
針對上述部分問題,《指引》做出了明確規范。比如,最受市場關注的溫室氣體范圍1、范圍2、范圍3排放量迎來統一披露規范?!吨敢芬幎ǎ吨黧w應當披露溫室氣體范圍1排放量、范圍2排放量,有條件的披露主體可以披露溫室氣體范圍3排放量。
與此同時,《指引》明確披露主體應當結合能源使用情況核算并披露報告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并將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公噸數。
此外,交易所鼓勵有條件的披露主體聘請第三方機構對公司溫室氣體排放等數據進行核查或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