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鐘雨欣 實習生周穎 北京報道
“在網上買根蔥都要我開通貸款”“買份早飯被分了36期支付”……這不僅網友簡單的吐槽,更是當前各類App花式“求借錢”的寫照。
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軟件中,可能藏著數十個網貸業務的入口,通過優惠支付、贈送會員、默認選擇等方式引導消費者選擇借貸服務,而用戶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套路”。
互聯網的盡頭果真是借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下載了20款常用App,涵蓋了從外賣到購物,從出行到社交等各個品類,經實測發現,這些軟件均設置了借貸功能。
其中,有的軟件還會將借貸服務入口放在明顯位置。例如,看似和金融“八竿子打不著”的美顏軟件——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將“借錢”入口置于首頁熱門修圖功能之間,十分顯眼。
(美顏相機App首頁)
而餓了么、美團則選擇在用戶個人主頁“我的-我的錢包”將借款功能做重點展示?!懊看吸c外賣看到'我的錢包’里的紅色小氣泡總忍不住想點進去,看起來太像未讀消息了。點擊進去之后才發現是讓我申請貸款額度的。煩人的是,退出之后,過陣子紅色小氣泡又會繼續出現?!本W友陶女士說。
(美團App-“我的”頁面)
(餓了么App-“我的”頁面)
另一位用戶則表示,自己在點外賣時被優惠信息引導開通了月付功能,一種類似于花唄的“先用后付”服務?!伴_通之后App還會出現彈窗,用無門檻優惠券引導開啟月付優先付款。”
記者發現,使用“蜜糖攻勢”吸引用戶借貸的軟件不在少數。例如,攜程的機票購買界面會出現“您有30元機票立減券待領取”的活動字樣,點進去實際是借款服務;愛奇藝和芒果TV均打出了“免費送視頻會員”的廣告,百度網盤則稱“網盤VIP免費送”,這些所謂“贈送”的會員服務,往往以首次獲得額度并使用借款功能為門檻,用戶可享有會員權益的時間為一至六個月不等。
在某消費者投訴平臺上,不少網友投訴稱自己經歷了“誘導式網貸”。其中一位表示,“每次打開視頻App進去就有消息推送領VIP月卡,點進去就讓你貸款首次取用才有得領,這不是明擺著坑人嗎?”
為何各類App“扎堆”推出借貸服務,花式“求借錢”?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其實這是數字金融的大趨勢。數字金融的本質就是“無處不在的金融”,將金融功能嵌入到各類應用場景當中。
“對于App來說,其動機在于利用金融營銷來實現流量變現,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其動機在于利用App流量來獲取客戶。只不過,這種推介往往會出現過度、虛假等問題?!?/strong>盤和林說。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提出了四個關鍵因素,“第一是盈利驅動,放貸是一種可以獲得高利潤的業務,通過收取利息和服務費,App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第二是用戶粘性,提供貸款或分期付款等功能,可以增加用戶對應用程序的依賴,提高用戶活躍度和停留時間。第三是跨界合作,許多App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推廣相關服務,實現雙贏。第四是數據收集,放貸也允許App收集用戶的財務信息,這對于數據驅動的業務模型是有價值的。”
隱私泄露、過度負債等風險暗涌
“無處不在的金融”大大降低了借錢周轉的門檻,但在“滿屏皆是金融App”的當下,隱私泄露、過度負債等風險暗涌,引起公眾關注。
平臺誘導貸款的“連環call”就是讓部分消費者頭疼的問題之一。例如,有哈啰單車的用戶表示,經常收到平臺電話邀請自己貸款,且每次的來電號碼和IP地址均不同。“對方是機器人,無法與他進行溝通,已經影響了我的生活日常。”
記者在實測某視頻軟件借貸功能時,平臺提示需要掃描身份證照片,由于當時身份證不在身邊而選擇了退出借貸界面。隨后,記者接到了號碼開頭為“171”、地址為河南平頂山的電話,對方詳細介紹了上述借貸產品,經溝通發現,來電通話方為AI,其大部分時間都在“自說自話”。記者多次嘗試回撥,該號碼卻無法接通。
還有一些糾紛則涉及到分期付款的服務費問題。常見的投訴集中于平臺誘導用戶進行分期還款,并收取分期服務費,而提前結束分期也將收取相應服務費。
記者實測發現,相關平臺在誘導用戶開通借款額度、使用分期付款方式時,通常對優惠信息及開通按鈕作突出展示,如標紅、閃動等,但未對服務費做重點說明,服務費相關規定需要點入具體的服務協議中方可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在開通借貸功能時,“同意協議”的選項往往為一鍵勾選或一鍵點擊,但實際包含征信授權、信用付款、個人信息授權等多個協議,例如攜程“拿去花”需要用戶“打包式同意”8個協議,開通京東白條涉及的用戶協議數量為5個,而關于服務費的相關規定就位于這些繁復的協議文本之中,難以快速察覺。
(攜程“拿去花”相關服務協議)
(京東白條相關服務協議)
“App誘導式網貸的風險在于金融信貸產品本身,有隱私風險、誘導客戶盲目借款的風險,還有虛假宣傳、虛假承諾、誤導客戶的風險。”盤和林表示,“當然,也要看到,并不只是App渠道有此類風險,銀行柜臺同樣也可能出現問題。只不過,App在用戶面前展現更加頻繁,其風險更加顯性?!?/p>
劉興亮指出,一些不正規的App可能會濫用或非法出售用戶數據,導致用戶隱私泄露。同時,由于貸款易于獲得,消費者可能會過度借款,導致負債累累。
“高利率和隱藏費用、不明確的條款也值得注意。一些貸款產品可能帶有高額的利率或難以察覺的費用,誘導式廣告可能會隱藏重要的合同條款,導致消費者陷入不利的情況。”劉興亮說。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颯表示,針對網貸市場的種種亂象,中國銀保監會去年發布了《關于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其中就提出了網貸平臺所存在的諸如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業務,誘導消費者超前消費等行為。
“結合實踐,網貸如果在營銷過程中存在著混淆、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業務的行為,將有可能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此外,網絡平臺的網貸還可能存在著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的行為,比如不當獲取消費者外部信息,使得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權置于極大風險?!毙わS進一步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默安科技創始人兼CTO@安全_云舒曾在社交媒體上透露,自己在攜程購票時莫名其妙被選擇貸款服務,并在未被通知的情況下導致1000元的貸款逾期。隨后,其刪除了相關內容。但記者搜索發現,在社交媒體上,用戶吐槽自己被引導貸款且未收到充分告知的情況并非個例,不止攜程,其他平臺也存在此類問題。
若App在用戶開通貸款功能后,將貸款支付作為默認付款選項,且未做充分的還款提醒,造成消費者貸款逾期,責任應由誰承擔?
肖颯結合《電子商務法》第19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9條分析指出,上述行為涉嫌利用技術手段、格式條款強制交易,侵害了消費者所享有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在合意缺位的情況下,倘若運營方擅自將款項付至用戶的賬戶中,相較于借款,二者更可能形成不當得利的法律關系,用戶僅負有返還本金的責任,無需對利息與期限擔責任。
專家呼吁平臺守好營銷底線
實際上,早在2020年,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就督促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加強經營管理,“業務辦理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充分履行告知義務,使借款人明確了解貸款金額、期限、價格、還款方式等內容,并在合同中載明。禁止誘導借款人過度負債。禁止通過暴力、恐嚇、侮辱、誹謗、騷擾方式催收貸款。禁止未經授權或者同意收集、存儲、使用客戶信息,禁止非法買賣或者泄露客戶信息?!?/p>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相關平臺和機構應守好自身底線,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
“相關平臺和機構應為用戶提供關于貸款風險的教育和資料,同時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做好數據安全保護,避免誤導性或過度的營銷策略,尊重用戶的選擇?!眲⑴d亮說。
肖颯指出,在客戶信息安全方面,根據《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件備案管理辦法(試行)》,金融機構在客戶端軟件上架之前,應當辦理備案。其次,設置了借款功能的App平臺應按照與App收集處理個人信息有關的指引,核查并完善《隱私政策》、《用戶協議》等有關個人金融信息的后臺處理規則以及前端設置。比如,以字體加粗、標星號等方式顯著標識敏感信息類型,明示告知消費者個人信息處理規則等。此外,App應參照《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在最小必要范圍內收集處理個人金融信息,并在收集處理前獲得消費者的同意。
盤和林建議,打通投訴、維權渠道,不能由平臺、由金融機構自行解決,監管要直插到底,聽到消費者的聲音。另外,金融機構要提升透明度,公開借貸資金來源,區分聯合貸、助貸、自營貸等。
面對App花式放貸的情況,消費者應如何避坑?
在肖颯看來,首先,消費者要提高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識,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不隨意簽字授權。其次,消費者應注意保管好個人重要證件、賬號密碼、驗證碼、人臉識別等信息。此外,合法的網貸平臺應該在中國人民銀行備案,消費者在申請貸款的時候,可以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官方網站查詢平臺的備案情況。
“正規的網貸平臺都會對借貸者的年齡、個人征信、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等進行合理的風控審核。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僅憑身份證3分鐘即可放款或貸款利率過低,那很有可能是貸款騙局。”肖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