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翁榕濤 廣州報道
作為國家重點戰略區域,以及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展現出蓬勃生機,不斷朝著建成國際金融樞紐的目標加速前進。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到,當前,大灣區已初步形成以港、深、廣等城市為核心的金融網絡,互設金融機構不斷增多,跨境理財通、深港通、債券通、自由貿易(FT)賬戶等跨境業務發展良好,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國際商業銀行等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也在規劃建設當中,粵港澳三地金融互聯互通正在逐步走深走實。
此外,大灣區在資本賦能科技創新方面亦有出色表現。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了中國近三分之一的股權投資金額,股權投資機構持續涌現,廣州、深圳成為中國最具創投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實力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83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約占全國的9%,且呈現更年輕化的特征,具備引領科技創新的基礎優勢。
長遠來看,大灣區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在我國全面深化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試驗田”,需要推進區域資本市場一體化建設,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加快打造股權投資新高地
今年年初,廣東召開了高質量發展大會,對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近日發布的《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注冊制改革,加快廣州期貨交易所發展,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健全期現聯動市場體系。
據廣東證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東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規模保持全國前列,在A股、港股上市公司數量穩居全國第一,眾多上市公司已經成為廣東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巨大優勢,也將為推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強大動能。”
據廣東證監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廣東轄區(不含深圳)上市公司達到437家,同比去年增加了21家;總市值達到了5.19萬億元,比上年末下降了2.41%。
據記者了解,廣東轄區(不含深圳)年內累計融資額達到了16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4億元,增幅達到了36.84%,實現了大幅增長。其中IPO融資92.03億元, 北交所公開發行股票融資1.33億元,股權再融資164.50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1354.36億元,含交易所發行企業資產支持證券(ABS)。
在新三板掛牌企業方面,截至2023年5月,新三板掛牌企業為590家,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發行股票籌資8.6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16億元。不過,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廣東轄區新三板公司研發投入保持高位,研發強度達3.8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29個百分點,152家公司2022年研發投入超過1000萬元。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實行,資本市場的發展呈現蓬勃態勢。廣東證監局持續加大相關改革政策的培訓力度,提高輔導監管政策的針對性,支持地方政府完善獎補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快推動科技型企業到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
今年以來,廣東轄區新增新三板掛牌公司17家、創新層公司27家、北交所過會公司4家,發展勢頭良好。截至目前,廣東轄區共有北交所上市公司15家。
近年來,廣東推動私募股權和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投科技,引導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促進產業、科技、資本高水平循環。數據顯示,廣東已成為國內創業投資發展的主要集聚地之一。截至2022年底,廣東省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達3027家,管理基金數量1.14萬支,管理基金規模2.44萬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了中國1/4至1/3的股權投資金額,廣州在過去十年累計投資案例數達3130起,投資金額接近3000億元,所以廣州確實是中國最具創投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公開表示。
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創投委會長沈志群指出,“廣東是中國內地股權投資行業起步最早、發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才最集聚的發達地區,大灣區又有港澳的獨特地緣優勢,希望能夠在推動股權投資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方面,廣東證監局支持廣州建設大灣區“風險管理中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廣州市成功獲批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獲得“區塊鏈+股權市場”國家創新應用試點。
此外,廣東證監局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相關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債或實施再融資。支持境內外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橫琴、南沙新設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
在證券期貨行業開放創新發展方面,廣東證監局支持大灣區私募投資基金充分利用QFLP、QDLP等試點政策開展跨境投資。支持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獲得QFLP試點資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企業在澳門發行債券、取得跨境理財通資格、區內證券人才便利展業。
大灣區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提速
此前,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明確表示,將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相關工作部署,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副所長余洋認為,“區域資本市場一體化建設,本質是推動大灣區各主要城市在資本市場基礎設施、資本市場制度、資本市場服務等方面的進一步聯通,規則被相互接受,以此促進資本在區域內合理流動和充分組合,有效發揮金融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提升資本使用的整體效率,實現區域資本市場的帕累托改進,助力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p>
大灣區資本市場一體化,實質是香港、澳門及珠三角九市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其中,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平臺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大灣區資本市場的資源主要圍繞交易所形成,包括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等。
當前,深圳證券交易所持續優化深港通機制,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過去6年,深港通平穩有序運行,標的范圍不斷擴大,跨境投資日益活躍,累計交易金額突破57萬億元,年均增長超過96%。
截至當前,深港兩地已經形成了以深港賬戶通、匯款通、融資通、貿易通、金融服務通、跨境理財通“六通”為代表的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大灣區資本市場也在加速互聯互通,如深港加快探索私募通機制,外資私募渣打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完成登記備案。
在期貨領域,今年7月,廣州期貨交易所第二個品種碳酸鋰期貨期權掛牌交易。作為定位于創新型、國際化的交易所,廣期所以服務綠色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為宗旨。
此前,廣州市人民政府發文表示,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及各大國際期貨交易所開展合作,擴大“廣州價格”影響力。
早在2021年,香港交易所投資了廣州期貨交易所7%的股權,成為第一個獲準入股內地期貨交易所的境外機構。近期,香港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香港交易所會通過支持廣期所的市場化和國際化,與廣期所共同推進大灣區綠色低碳市場的發展?!?/p>
在今年6月,香港交易所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使港股成為全球首個實施兩種貨幣柜臺結構的市場,此舉為港股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資金,又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鞏固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根據恒生指數公司發布的最新數據,自“雙柜臺模式”推出以來的一個月,截至7月18日,雙柜臺證券港幣柜臺日均成交額為258億元港幣,而人民幣柜臺日均成交額約為1.74億元人民幣。
從戰略層面來看,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將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離岸人民幣樞紐的作用,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作出貢獻。尤其是該模式可為港股通交易使用人民幣奠定基礎,是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又一重大成果。
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在實質性融合方面還面臨著許多優化改善的空間,比如在監管機構合作、資本跨境流動、制度規則差異、跨境金融人才培養方面,還需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