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清清 實習生王靖怡 北京報道
哪些專精特新企業更“吸金”?智能制造賽道或許可以提供答案。
融資向來是專精特新企業的痛點。近日,上奇產業研究院發布了《智能制造國家級小巨人畫像》報告(下稱“報告”),對專精特新企業中五年吸金超千億的智能制造進行了分析。
報告顯示,智能制造行業近3成專精特新企業注冊資本大于1億,超四分之一成立年限小于10年。近五年全國智能制造產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發生融資事件581件,吸金超過千億?!按蜩F還需自身硬?!边@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而言同樣是硬道理。
五年融資超千億
在融資表現上,智能制造賽道的國家級小巨人有發言權。
報告顯示,全國智能制造賽道的38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中,超五成企業獲得融資;近五年發生融資事件581件,共獲得1025.5千億元的融資,平均單筆融資額為1.8億元/筆。
五年間,單筆融資金額擴大。全國智能制造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單筆融資金額從2017年的7557萬元/筆逐年爬升至2022年(截至5月31日)的3.17億元/筆,比原來翻了兩番。
智能制造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項目正走向成熟,是其他企業尋求合作的“香餑餑”。從融資輪次的分布上看,戰略投資金額占融資總額的36.7%居首,達376萬元;其次是IPO和Post-IPO輪次,分別融資244萬元和156萬元;天使/種子輪和A輪的融資金額均低于B輪、C輪、D輪。
誰在“吸金”?
是哪些小巨人在“吸金”?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國智能制造產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共381家,企業數量居頭部的北京、廣東和安徽分別有57家、56家和42家;上海為27家,位列第五。
其中,京滬粵的智能制造產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最能“吸金”,分別融資266億元、146億元和96億元;融資事件分別有157筆、82筆和64筆。
企業的“吸金”能力與創新能力有著某種關聯,最具代表性的發明專利說明了問題。智能制造產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在北京、廣東、上海分別以1603件、922件、477件存量授權發明專利位居全國前三。
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從企業的平均存量授權發明專利數量來看,北京、上海、廣東分別為28.1件、17.7件、16.5件。
全國范圍內的智能制造產業國家級小巨人,也正從技術創新上發力。全國智能制造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授權專利數量中,發明專利的占比從2017年的34%提升至2022年的53%。發明專利已經成為核心創新能力。由此可見,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底色,解決融資問題還需先攻關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