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李振 廣州報道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3周年。
回歸25年來,香港經濟飛速發展,一度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典型代表,尤其在“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中,香港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也得到進一步鞏固。1997—2021年,香港人均GDP由19.20萬港元增至38.71萬港元。2021年,香港交易所現貨股票市場日均成交金額達1667億港元,是1997年的10倍多。
回歸25年來,內地與香港的經貿交流合作也不斷深化,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展,呈現出相融相生、互促共進的良好態勢。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997—2021年,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由507.7億美元增至3603.3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內地累計吸收香港投資超1.4萬億美元,占內地吸收外資總量的57.6%,內地對香港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超8千億美元,占內地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的53.2%。
在受訪專家看來,香港的繁榮穩定得益于祖國的堅強后盾,香港與內地互促共進。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既是受益者,又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參與者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促進者。尤其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覆蓋大灣區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之勢日益強勁。
香港與內地共享繁榮
提及香港,總繞不開“香港奇跡”四個字。
香港地域狹小、資源匱乏,卻從一個小漁村高速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世界大都市,躍升為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七大航運中心、全球知名自由貿易港等。
“香港奇跡”背后,與香港長期堅守“低稅負、自由開放、公平競爭”政策密不可分。尤其在香港回歸后,其繼續保持原有優勢,并在“一國兩制”支持下,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續寫獅子山下發展新故事、繁榮新傳奇。
如今,香港的世界競爭力、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和國際貿易總額等排名位居前列。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香港的轉型成功歸因于內地:乘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香港順勢從制造業中心,轉型至以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等服務業為主的國際大都會。“香港為改革開放出力,也從國家發展中得益?!?/p>
廣東省香港商會榮譽會長,普華永道審計合伙人、昆明分所主管合伙人彭浩賢對此感受頗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自2006年從香港被派到廣州工作,一路見證了內地市場的發展。
“我在普華永道一直服務企業上市,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香港與內地緊密程度越來越高,我們幫助了非常多的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兩地的業務很難分得開。我當時就堅信,內地一定還會有大量的企業要來香港上市。”彭浩賢在獲得進入內地工作的機會后毫不猶豫答應下來。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沒錯?;貧w25年來,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的全球首選上市地之一,每年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數量至今一直保持上升趨勢。截至今年4月,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達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企業總數的53.3%,占港股總市值的77.7%。
彭浩賢認為,回顧過去25年,香港與中國內地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中資企業和香港市場之間形成了雙贏的局面,南下的中資企業為香港資本市場增添了活力;香港資本市場也通過幫助這些中資企業融資,實現了更快速的發展。
周大福和新世界集團是第一批進入廣東的香港企業,其投資廣東已經超過四十年,累計投資總額超過了2000億港元。
“香港是全球進入中國內地的橋梁,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這座橋梁所連接的最前沿風景。大灣區占全國GDP的11%,年輕人口比例高、商機大、活力足。”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大灣區的建設讓香港更好地融入祖國發展,新世界也享受到了在內地發展的紅利。
早在1983年,新世界就牽頭建造了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經營的酒店,其后30多年來,積極投身內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在2021年將新世界中國總部從香港遷到了廣州。
“作為來自廣東順德的新世界三代人,粵港澳大灣區對我們而言不僅是生意,也是根之所在。”鄭志剛說。
恒生銀行同樣跟隨內地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突飛猛進。自1985年在深圳設立第一家代表處,恒生銀行在內地的發展已接近40年,發展了超40家分支機構,其對公客戶中約75%是兩地共有的客戶,即同時在香港和內地與恒生銀行合作。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告訴記者,香港市場是內地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之一,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CEPA、跨境理財通等業務的開展,越來越多內地和香港共同服務、共同參與的市場機會凸顯出來。
“香港回歸25年來,內地和香港的融合快速發展。香港在助力內地企業在海外投資展業的同時,內地經濟高速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給香港帶來了發展機遇?!彼诬S升說。
像新世界集團、恒生銀行一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香港在為改革開放出力的同時,也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得益。
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重大發展機遇
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對香港而言是重大的發展機遇。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所組成的大灣區城市群,是全球最具規模也是最具競爭力的灣區之一。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
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發展插上一只翅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又為香港插上了另外一只翅膀。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肖國偉對此理解深刻。
1998年初,香港回歸不久,肖國偉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當時他便篤定,香港與內地的關聯會更加緊密,其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信心。在日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肖國偉經歷了在香港科技大學求學、工作到創業的全過程,也從側面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對香港及其個人帶來的發展機遇。
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孵化下,肖國偉與陳正豪教授共同創辦了微晶先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后遷至廣州南沙、更名晶科電子,一路發展為LED集成芯片的頭部企業。
“公司的成長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為晶科電子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融資環境,公司三輪融資都是在香港完成的;內地給了晶科電子更成熟的產業化基礎,我常常一天之內開車跑三個城市與合作伙伴交流?!毙鴤フf。
彭浩賢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對發展事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是國際化的城市,可以使內地客戶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場,去境外做融資;反過來,內地市場飛速發展,特別是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已走在全球前列?!霸谶^去25年,香港和內地市場是相互支持、共同成就的?!?/p>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戰略定位,即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按照五大戰略定位,香港步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例,香港在基礎科研方面,特別是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動國際合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香港五所大學均躋身QS大學排行前80名,擁有16個重點國家實驗室,基礎創新動力。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揚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對香港的未來,我是非常樂觀的,尤其是經歷2019年風波后,現在社會趨于穩定。香港云集若干所一流高校,這些都是未來創新發展的資產,對于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非常有信心?!?/p>
港科大一直是粵港兩地科技聯合創新的擁躉者。作為南沙最早的“拓荒者”之一,港科大早在2003年就深度參與了南沙資訊科技園建設;并在2007年獨資成立了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迎來正式開學,大灣區將迎來科技聯合創新的新范式。
汪揚介紹,創新是根植于香港科技大學血液的基因,位于香港清水灣的港科大和位于廣州南沙的港科大(廣州)將共同構成“香港科技大學2.0”,未來港科大(廣州)通過交叉學科建設來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只是一個方面,未來香港將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2009年,國家推出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2010年內地又與香港簽訂備忘錄,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擴展。此后,“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開辟了國際資金與內地資金和市場之間的雙向流通管道。
彭浩賢認為,香港將發揮獨特優勢和關鍵作用,成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市場、內地企業融資并進入國際市場的雙向跳板,在雙向互動中扮演“超級聯絡人”的重要角色,不僅是內地企業的國際融資中心,亦是國際資金進入內地市場的重要管道。
“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將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近日,國務院公布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為香港青年送上了一份“大禮”,明確提出,對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港澳稅負的部分,將符合條件的到南沙創業的港澳居民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扶持范圍。
“我一直鼓勵港澳的年輕人來到大灣區發展,不必設限,可以先來體驗一下,我們不一定成為‘超級聯絡人’一樣的角色,但可以做一個小小的零部件?!迸砗瀑t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