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祝浩杰 廣州報道
當鄭州崛起為國家中心城市,因發達的物流和商業被調侃為“鄭姆斯特丹”,你是否還記得,她曾經是人們口中的“大縣城”;當深圳在最近幾年生機勃勃,成為示范性城市,你是否曾留意,在21世紀初她的經濟增速一度放緩,民間甚至發出“候鳥北飛”的質疑?
現有考古證據表明,中國這片土地上最早的一批古城誕生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面積不超過0.03平方千米。4500年后的今天,中國建成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幅員已超過1500平方千米。
這期間,城市間起起落落,各領風騷。發展到今日,民政部數據顯示,中國地級市和縣級市數量合計已達到681個,與此同時,“七普”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3.89%。
在如今的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是否面臨洗牌?省會城市能否繼續“吃香”?小城是否逃脫不了“被虹吸”的命運?
10月27日,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財經客戶端、21世紀創新資本研究院、騰訊云聯合發布第二屆《中國潮經濟·2021網紅城市百強榜》,從網絡熱度、城市活力、潮生活、產業發展、印象評分等5個維度對城市進行全方位評價。
榜單發布之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城市戰爭》創始人孫不熟。作為城市研究專家,孫不熟對中國區域發展有著深刻的洞察,對于城市發展的“變局”,他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觀點。
圖為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城市戰爭》創始人孫不熟(由本人提供)
“大灣區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變性”
《21世紀》:“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是否等同于珠三角加港澳?
孫不熟:大灣區不是把珠三角和港澳簡單疊加,它的意義還在于各個城市間的深度合作。曾經珠三角有三大“門派”: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現在“門戶之見”已逐漸消失,甚至可以開玩笑說,廣深也在“互相虹吸”。例如現在佛山的三龍灣、南海,引進了許多深圳企業,甚至很多企業總部都搬過去了。另一方面廣州也“打入”深圳后花園,很多東莞的企業逐漸向廣州市增城區轉移。
汽車時代的城市半徑就是30公里,你看很多大城市的繞城高速,就是一個半徑約30公里的圓圈,而在大灣區時代,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城市半徑延長到60公里,這也促進了同城化。目前廣州和東莞兩地就在修建諸多跨江通道,廣州地鐵22號線,未來也將跨過珠江開到深圳,成為第一條“廣深地鐵”。
《21世紀》:本次網紅城市評選,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均有不少城市上榜。在您眼里,和長三角相比,大灣區的優勢在哪里?
孫不熟:大灣區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變性。無論是香港、深圳還是廣州,都沒法取得上海那樣的壓倒性優勢地位。從城市的格局來看,大灣區目前是多中心的結構,這樣的結構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活力。在長三角,無法想象有一天杭州和南京超過上海。但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如果東莞超過佛山、珠海超過東莞、深圳超廣州或者廣州超深圳,一點都不奇怪。大灣區開放度也更高,相對不排外,就每年新增的常住人口而言,一個廣東省超過了長三角三省一市總和。從產業結構來說,大灣區也更擅長To C的業務。
《21世紀》:未來5到10年,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您覺得城市的排序會發生什么改變?
孫不熟:我覺得東莞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未來5年會成為整個大灣區上升勢頭最猛的城市。目前許多企業注冊在深圳各種高新園區里,但實際經營活動在東莞。實際上,東莞這兩年的經濟增速、財政收入、常住人口等多項指標已超過佛山,GDP完全有可能在5年內超過佛山。
珠海也有望“逆襲“。以前在珠江西岸,珠海的經濟總量排名是吊車尾的,但現在已經超過了中山和江門,按珠海的城市定位,它理應是廣深之后的“第三極”,肩負了帶動珠江西岸發展的使命。
“省會是一個省的定海神針”
《21世紀》:在“2021網紅城市百強榜”TOP20中,省會城市占到50%。您認為,這種“強省會”的趨勢還會延續嗎?
孫不熟:眾所周知,最近這五年最大的風口就是中西部的省會,武漢、成都、合肥、鄭州這些城市無疑站在了風口上。未來5到10年,省會城市依然會是最吃香的城市,它們最好的這個日子還沒有到。以前沿海和中西部發展不均衡,未來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就是要中西部省會強起來?,F在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省會是一個省的定海神針,如果連省會都不強,人才就會被發達地區虹吸,就會非常吃虧。
《21世紀》:最近幾年,東部地區似乎也是省會比較吃香,比如杭州,在“2021網紅城市百強榜”中超過深圳排在了第3。能否說“強省會”是全國性的?
孫不熟:對東部城市來說,“強省會”是經濟增長從外貿驅動變成了創新驅動造成的結果。過去沿海港口很重要,許多非省會城市因此獲得機遇。如今杭州發展勢頭為何強于寧波、溫州?那是因為包括數字經濟在內的創新經濟,非常依賴人才。省會城市的科教實力往往較強,對全省其他城市的人口也具有吸引力,因此更有人才優勢。(下一個像合肥那樣,經濟迅速發展,打了“翻身仗”的省會是誰?)未來,濟南、福州比較有希望“翻身”,因為山東和福建產業基礎較強,只要有意識地將資源向省會傾斜,很多產業人才就會在兩地集聚。
《21世紀》:從2021網紅城市百強榜“網絡熱度指數”和“印象指數”來看,成都、長沙、西安等省會城市均位居前列,為何集中在中西部?又為何最近幾年才開始 “紅”?
孫不熟:距離產生美,北上廣深市民覺得一線城市太無聊,想去找點不一樣的東西,而中西部的這些城市恰好提供了差異化的景觀資源。這幾個城市雖然經濟發展勢頭不錯,但產業的底子畢竟不如沿海城市,所以會聚焦文旅賽道,主動迎合網紅審美。像東莞、佛山這些城市就沒有動力去搞網紅景點。至于為何“紅”在最近幾年,大背景還是強省會的崛起,吸引了大量目光,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的進步促進短視頻的興起,讓過去只是在小范圍流行的東西,能夠通過大平臺傳播出去。
《21世紀》:我們這次網紅城市榜單納入了337個城市,其中“小城市”畢竟占絕對多數。強省會趨勢下,這些聚光燈之外的小城,是否逃脫不了“被虹吸”的命運?
孫不熟:不是每個城市都要成為深圳。對城市的評價標準不能太單一。難道河源也要成為深圳才算成功嗎?城市的發展受到資源稟賦的限制,要尊重市場規律。相比“小城市到底有沒有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人有沒有遷徙自由,可不可以用腳投票,選擇去更好的城市生活”。小城市可以保持綠水青山,把旅游、農業、特色產業做好。大灣區以外的廣東城市,可以圍繞各自區域的中心城市,和大灣區城市進行產業互補。
“如果城市格局是固化的,那也不好玩了”
《21世紀》:“京滬”“成渝”口水仗永不停歇,一波又一波網友們熱衷于城市比較,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孫不熟:這是人性使然。其實 “地圖炮”放之四海而皆準,美國加州人看不起紐約人,紐約人看不起硅谷人,東海岸和西海岸互相看不慣,巴黎人和倫敦人也各自不對付。另外,這些討論,恰恰反映出我們目前城市的發展比較有活力,存在各種可能性。最近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城市格局不斷變化,所以才會有很多談資。如果城市格局是固化的,永遠沒有洗牌的可能,那也不好玩了。
《21世紀》:互聯網上流行一種說法“哪個城市更‘好’并不重要,有錢哪里都過得舒服,沒錢哪里都過不好”,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孫不熟:這種觀點是偽命題。之所以討論哪個城市更“好”,就是因為大部分人還處在奮斗過程中,這時城市的選擇很重要。更“大”的城市意味著更多的機遇,生活方式也會更豐富。假使你有一個億,在鶴崗又能買到啥?在北上廣可以買到很多。更“好”的城市意味著你能得到更好的服務和商品。各類榜單的意義也在于,幫助大家發現哪些城市相對來說更“好”。
《21世紀》:評價一個城市的時候,您最看重哪個數據指標?我們這次2021網紅城市評選的評價體系里,哪個評價指標最吸引您?
孫不熟:最吸引我的是產業相關的指標,即“城市活力指數”和“產業發展指數”這兩項。因為產業是最根本的力量,是城市的飯碗和“錢袋子”。這個評價體系以外,我喜歡看本外幣存款額,以及整個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R&D占比)。本外幣存款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數據,相對可靠,能夠反映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結果。而研發投入反映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愿意花錢去做研發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會更好,這影響到城市的未來。